伤寒论05

00:00
04:03
主播信息
当代大家作品赏析

当代大家作品赏析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当代大家作品赏析
关注
美赞臣课堂
--
美赞臣课堂
中医经典:伤寒论
206
《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它创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临床治疗奠定了基础,其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的学术体系,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自晋代以降,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对《伤寒论》的研究,在现代被誉为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中医十大经典:伤寒论》对《伤寒论》著作进行语译,既忠实原文,又不失实用性和趣味性,语言生动流畅、通俗易懂,适合初学中医者及中医爱好者、养生保健者阅读。
连丽如评书:二十四孝
650
“二十四孝”是千百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动人故事。它所表现的是儿女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必尽的义务,是对父母的理解和报答;已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连丽如播讲的《二十四孝》,感人肺腑,发人深思。经过艺术加工,把生动感人的情节,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同时强化孝中的健康主题,批判愚忠愚孝的行为,运用通俗、流畅、生动的语言,让它与我们现代生活更加贴近,值得细细听,深入想。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中医脉诊教学
中医脉诊教学
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甚至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他把我国古代脉诊的发明完全归功于扁鹊,并不确切。据历史记载,我国脉诊的渊源很古,例如,传说中的上古医生做贷季、鬼臾区等已经讨论了脉诊。到春秋战国时期,脉诊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当时开始出现的重要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稍晚的《难经》中,已经对脉诊有许多详细论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药文献帛书——《脉法》、《阴阳脉症候》,也有用脉诊判断疾病的宝贵材料。这些都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脉学已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到了汉代,脉诊就更加普遍了。《史记》记载的另一位名医淳于意(又叫仓公,约前205—?)就曾跟从他的老师公乘阳庆学习脉法达三年之久,并且接受了公乘阳庆传给他的《扁鹊脉书》。从《史记》记载的淳于意看病的“诊籍”(病案)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看病必先诊脉。在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可以看出脉诊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并且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综合前代有关脉学的知识和经验,写成了《脉经》一书,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书中把脉分为二十四种,对每种脉象作了说明,并且叙述了各种切脉方法和多种杂病的脉症,把脉诊和病症进一步结合起来,使脉学成为更加实际的学问。此后,我国古代脉学著述不断增多。许多名医都精通脉学,例如,明代的李时珍对脉学也有深入的研究,著有《濒湖脉学》(公元1564年)等书。据不完全统计,清代以前脉学著述已不下一百多种。其中虽有重复,但是仍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我国古代脉学的发展。
290
15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