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黄帝内经》养生奥秘——骨质增生怎么防治

00:00
06:59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国风

国风

生活需要养生,养生不仅是养好身体,还要修复精神的境界,顺应四时变化,敬天地,爱自然,尊重一切生命。
关注
读《道德经》学养生
14
读《道德经》学养生,《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史上最伟大的著述之一,对华夏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我们从中不仅可以学习做人之道,还可以学到很多养生之道。养生在精神层面可以从《道德经》中寻求出很多深奥的指导方略,我们一起来分享这些养生智慧吧!如果本专辑对你有帮助,记得打赏噢!
可乐讲故事
26
小可乐给大家讲故事,这些故事能否打动你?能否让你感到生活中还有那么多可亲可爱的人?这些都在故事里,故事里的人和事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一起回味吧……
每心美听
33
心灵的共鸣是情感交流的一种境界,相通的意趣也是人与人相处的基础,那么一起来听美文让每个心灵都能共勉!让每颗听众的心都美美地听到,收获一些感动,收藏一些哲思。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中医脉诊教学
中医脉诊教学
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甚至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他把我国古代脉诊的发明完全归功于扁鹊,并不确切。据历史记载,我国脉诊的渊源很古,例如,传说中的上古医生做贷季、鬼臾区等已经讨论了脉诊。到春秋战国时期,脉诊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当时开始出现的重要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稍晚的《难经》中,已经对脉诊有许多详细论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药文献帛书——《脉法》、《阴阳脉症候》,也有用脉诊判断疾病的宝贵材料。这些都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脉学已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到了汉代,脉诊就更加普遍了。《史记》记载的另一位名医淳于意(又叫仓公,约前205—?)就曾跟从他的老师公乘阳庆学习脉法达三年之久,并且接受了公乘阳庆传给他的《扁鹊脉书》。从《史记》记载的淳于意看病的“诊籍”(病案)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看病必先诊脉。在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可以看出脉诊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并且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综合前代有关脉学的知识和经验,写成了《脉经》一书,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书中把脉分为二十四种,对每种脉象作了说明,并且叙述了各种切脉方法和多种杂病的脉症,把脉诊和病症进一步结合起来,使脉学成为更加实际的学问。此后,我国古代脉学著述不断增多。许多名医都精通脉学,例如,明代的李时珍对脉学也有深入的研究,著有《濒湖脉学》(公元1564年)等书。据不完全统计,清代以前脉学著述已不下一百多种。其中虽有重复,但是仍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我国古代脉学的发展。
255
15
让孩子不发烧、不咳嗽、不积食
让孩子不发烧、不咳嗽、不积食
过度治疗这个问题真是触目惊心!经常见闻周围同事朋友隔三差五为孩子跑医院,儿童医院急诊大厅后半夜还是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现在人们的物质条件比以前好的很多了但是孩子为什么那么不结实?人祸,天祸?你知道孩子身上的大部分问题都是因为没有保护好肺和脾引起的吗?孩子老爱发烧、咳嗽实际上是积食引起的;孩子体质不好,可能不是天生的,而是被误治的结果; 孩子情绪不好,甚至会引起器质性病变;孩子发烧、咳嗽有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如果你没有掌握一点基本的医学知识,孩子生病后,就只能把他的健康全部寄托给医院和药物。帮助中国家长最快找到自己孩子症状的根源,以及应对疾病每个阶段的有效食疗方案。让一点医学知识都没有的家长都能明白:孩子生病了,什么时候该自己调理?什么时候该送医院?如何让孩子疾病不再复发?家长只需照方调理或举一反三即可。 罗大伦:著名中医博士,CCTV《百家讲坛》中医专家。也是一位孩子的父亲和怀抱“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善心的医者和中医育儿智慧的传播者。他一直倡导:只有家长自己主动去学习了相关的医学知识,尤其是掌握了一些中医代代相传下来的理念和方法,才能真正地作孩子的健康保护神。曾出版《脾虚的孩子不长个 胃口差 爱感冒》等畅销著作。 罗玲:留澳心理学家,当归中医学堂特邀讲师,致力于将发展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与儒道佛传统文化相融合,并结合个人的育儿经验和生活感悟,系统地为家长们提供了应该如何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并以此提高孩子的情商、德商、健商的切实有效方案。出品
242
101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