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光文化

慈光文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最近节目(10)
作品列表(28)
悦读
《悦读》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新时代真善美为创作初心,以散文、随笔、诗词、诗歌、故事、演讲、传记手记等丰富多变的文艺作品揭示主题。以暖心臻造千万读者的精神家园、心灵归宿、人文净土。
菜根谭
《菜根谭》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作者洪应明糅合儒家中庸、道家无为和佛家出世等思想,并结合自身经验和感悟,总结出一套出世入世的法则。书中包含为人处世的方法、进德修行的箴言、禅机佛理的阐发,以及钩玄探幽的哲语。它丰富的思想内涵在近代逐渐引起重视,更被日本企业奉为经营管理的指南,是现代人追求心灵升华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是古代小孩子学习的第一步。《三字经》的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核心思想则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朱子治家格言
朱柏庐先生的《朱子治家格言》利益了很多家庭。他的道德学问承传了几百年,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值得我们效法。
弟子规
《弟子规》是中国流传了三百多年的家庭教育宝典,代代相傅。这本书记录了长辈对晚辈充满爱的品德智慧教育。打开这本宝典,就像父母和祖辈给了我们一把金钥匙,让我们可以开启幸福美满的人生。
童心说乐园——圣学根之根系列节目
「圣学根之根」系列节目是围绕《圣学根之根》这部书,以儿童喜爱的形式,策划制作的儿童成长系列节目,适合儿童、亲子共同收听。根之根就是扎根教育,像一棵树一样,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因此中国人极其重视扎根教育。人人都学得有几分像孔孟,这个世界就不一样了。
德育故事
德育故事 言传身教 潜移默化 久习生效 最真实的人物 最中国的故事 最该学的榜样 影响您和孩子一生的声音
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方法
少成若天性 习惯如自然
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
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家族之昌盛以及国家之兴旺非常重要。惟其如此,国家乃至世界的盛世再临,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才可能真正实现。 这就是家教、家风、家道能够成就国家治理、时代昌盛的原因所在,如果家家皆能如此,世上必多圣贤君子,太平盛世自然可成。
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礼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突出了教育、教学的重要性。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教育”一词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上行下效,培养出优秀的下一代。
儿童节专辑
呵护孩子,让我们从自身做起,维护和回归我们至善的心灵,带着一颗至诚的赤子童心,和孩子一起成长,成就自己,成就他人。
母亲节专辑
今天是母亲节,感念母恩的节日。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父母对子女恩重如山,做子女的孝敬父母,是为理所应当。
古文观止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叔侄编选的《古文观止》,精选先秦至明历代散文二百二十篇,因为所选包含了先秦以来优秀的散文作品及各名家之代表作,且篇幅适中,雅俗共赏,自公元一六九五年问世以来,即风行各地,家喻户晓。
颜氏家训
颜之推,单字介,北朝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祖父名见远,博学有志行,南齐和帝时,官至录事参军,兼御史中丞。 父亲名协(亦作勰),幼孤,依赖舅氏养育成人。博涉群书,工于草隶飞白,荆楚之间的碑碣,都是他亲手所写。官至梁湘东王镇西府咨议参军。世代攻治《周官》、左氏学。 颜之推于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公元五三一年)生于江陵(今湖北江陵),早传家学。十二岁时,适遇湘东王自讲庄、老,颜之推便预为门徒,只因谈玄说虚,并非所好,仍然归习礼(《周官》)传(《左氏传》),博览群书,无不赅洽。初仕梁,为湘东王参军,后入北齐,任中书舍人。复因颜之推聪颖机悟,博识有才辩,应对闲明,又善长于文字,为尚书左仆射祖珽所赏识,后官至黄门侍郎。齐亡入周,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太子召为文学,深为礼重,不久因病终。 颜之推生有三子,长子名思鲁,次子名愍楚,三子名游秦,表不忘本之意。颜之推身处乱世,所更非一,见闻既多,感慨系之,乃就所悟所得,笔之以教家人。著有文集三十卷,家训二十篇,并行于世。
如何经营幸福的婚姻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如何建立和谐尊重的两性关系、经营幸福美满婚姻、培育良好下一代,是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幸福密切相关的重要学问。
清明特別节目
慎终追远 缅怀祖德
春节专辑
孝亲敬祖,家风常伴春风暖; 尊师重道,德香每随书香浓。
说话的艺术
言语,是一个人内在德行的外化表现,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最直接的桥梁,也是影响一个人一生当中人缘好坏、事业顺逆的重要因素。古人讲“口为祸福之门”,善说话者,可以和睦人际关系,调和生活、工作氛围,可以导人改过向善,激人奋发上进,解人困顿疑惑,可以化解纷争,利益社会大众;而一言不当,则很可能横结怨怼,招致祸端。
冬至专辑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重阳节专辑
上敬老则下益孝,上顺齿则下益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