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177

索尔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这张专辑是索尔蒂爵士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合唱团,演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这是1972年在依利诺大学的录音,美国发烧天书《TAS榜》的推荐盘,天碟录音师K.Wilkinson炮制的又一个经典力作。在众多版本《第九交响曲》录音中,此版是音效最出色的,低频浑厚、场面宽广,人声也是录得最饱满的。《企鹅唱片指南》认为这是贝九最优秀的录音。 《d小调第九交响曲》作品125,作于1819-1824年间。因其第四乐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后人称之为“合唱”交响曲。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后来成为最为著名的主题。此曲被公认为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是其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 此曲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
节目(4)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霍洛维兹《早期浪漫派作品·肖邦、舒曼》
--
这张专辑是霍洛维兹演奏的肖邦和舒曼作品,几乎首首经典。CD1第一首《A小调玛祖卡》,风格神秘而淡雅,霍洛维兹演奏得如诗一般洗练。《黑键练习曲》是急速的,带有霍洛维兹特有的舞蹈风格,结尾出一串飞快的八度音更是让人惊叹。CD1还收录有三首练习曲。《升C小调练习曲》更是愤怒和狂热的,比起早年在RCA的录音更有灵活的表现,也更有节制而不是一味的粗暴。《告别》练习曲以悠长的旋律铺开,中段极难的段落霍洛维兹处理的丝毫不乱,确有他独到的表现。《革命》练习曲中霍洛维兹将他左手的灵巧发挥到了极至,将左手的声部演奏得十分清晰,速度却丝毫不减,的确是钢琴史上一绝。 CD2中有值得注意的舒曼的《Clara Wieck主题变奏曲》,乃是其第三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曲子时而忧郁,时而悲壮,霍洛维兹将音色和情感的变化完美的展现给了听者。另外还有《克莱斯勒偶记》,霍洛维兹最有见解的舒曼作品。原曲相当的晦涩,但是霍洛维兹演奏得十分吸引人,让人一听就爱不释耳。其他的曲目都是上品,值得反复聆听,此处就不在赘述。
宁静祥和的大提琴专辑
59
这张专辑收录了24首美妙的大提琴作品,由罗斯特洛波维奇、杜普蕾、张汉娜等著名的大提琴家演奏。他们以最柔美的琴声,演奏出古今最优美的大提琴旋律,不论是独奏、钢琴伴奏或管弦乐协奏,每一首都让人沉浸在其中。大提琴拥有人类耳朵最亲近的音域,在它的琴音包围下,沉稳而让人感到亲切。 在古典音乐唱片营销领域,有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现象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舒缓放松。长期以来,古典音乐一直因其缓解压力的能力而备受赞誉。许多唱片公司纷纷推出柔板乐曲之类的音乐合辑,其目的似乎是在艰难的一天结束时,安抚那些焦虑不安、情绪紧张的乐迷。一直以来,我都不喜欢把古典音乐当作高档 “安定” 来推销的这种理念。聆听音乐不应该是一种被动的体验,而且以这种方式对古典音乐进行刻板定义也是不准确的。此外,我认为重要的不仅仅是音乐能为我们做些什么…… 我们也应该问问自己能为音乐做些什么。 不过,必须得承认和其他人一样,我也喜欢听上两个小时的助眠音乐,而且有人帮你把这些音乐整理好也很不错。因此,我很接受这张专辑的理念,尤其是因为大提琴是乐迷们最喜欢的乐器之一。专辑中收录的24首曲目,虽然大多节奏缓慢、旋律轻柔,但编排巧妙,避免了单调。既有独奏的大提琴,也有与钢琴、管弦乐队合作的演奏,甚至还有与女高音的配合(比如朱利安妮·班斯演唱的维拉-罗伯斯的《巴西的巴赫风格》第五号),各种组合轮番呈现。此外,“放松” 这个词所涵盖的情绪范围很广,从巴赫的《大提琴组曲》(第一和第二组曲的前奏曲,其中秩序与理性占主导地位),到福雷《梦后》中那种忧郁的遗憾之情,再到勃拉姆斯《摇篮曲》中那种幸福的忘却之感,都在其中。 而且,有四位才华横溢的大提琴家参与其中,比较他们的演奏风格既可行又有趣。罗斯特洛波维奇和已故的杜普蕾代表着 “老一辈”,而张汉娜和莫尔克则是年轻一代。就个性和令人难忘的程度而言,老一辈轻松胜出。不过,特别是在这样一张 “放松身心” 的合辑中,我们也不应低估张汉娜和莫尔克,他们非常注重音色,并且在演奏中尽量减少人为干预,让作品的诠释自然呈现。
斯特恩《贝多芬·钢琴三重奏、变奏曲》
24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斯特恩、大提琴家罗斯、钢琴家伊斯托敏组成的钢琴三重奏团,演奏贝多芬的几部《钢琴三重奏》作品。《企鹅唱片指南》评价三星保留一星。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卡罗·马里亚·朱里尼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卡罗·马里亚·朱里尼
这张专辑是意大利指挥家卡罗·马里亚·朱里尼的录音精选辑。参与演奏的乐团:爱乐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都灵广播交响乐团、维也纳交响乐团。 卡罗·马里亚·朱里尼(Carlo Maria Giulini,1914年5月9日-2005年6月14日)意大利指挥家,20世纪重要的指挥大师之一。朱里尼的指挥风格优美而华贵,注重细部的体现,又不失完整性。强劲处有如排山倒海,细婉时又好似潺溪回环,幽韵谐婉,让人感到情真意蕴,贴切自然;由此,得到了“一位有着贵族气质的杰出指挥家”的美誉——他以追求高雅的气质、细腻的旋律线条刻划和严谨的结构勾勒为特色;他指挥的管弦乐大都呈现出很高贵的表情,而对歌剧的处理可能更优于管弦乐。 唱片中最早的录音是1956年录制的斯特拉文斯基和比才的作品。爱乐乐团的情绪显得非常高昂,节奏富于变化,音色温暖而充满活力。两首曲子都是在金斯威音乐厅里录制的。另一首由爱乐乐团录制的曲目是马勒改编的舒曼《第3交响曲》,录音时间是1958年。同样,那种清澈、温暖的音色,也正是那时乐团录音的典型音色。在Abbey路录音室的那些录音,还要优于在金斯威音乐厅的录音。 《坦克雷迪序曲》录制于1964年。这些录音在很长时间都是作为EMI录音室里罗西尼序曲集的一部分。如果你聆听了这个录音,你就会感觉这就是所需要的那种诠释,并且富于朱里尼歌剧风格的特质。从过去从未发行过的录音角度来看,这是这个系列录音中最优秀的之一。因此,我们能够有机会更多地了解指挥家的艺术思想,而不是重复听一些过去已经发行的录音。 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的贝多芬《第7交响曲》是典型的大西洋彼岸的风格:宏大有力的铜管加上朱里尼在慢板乐章中一些自然活泼的诠释,但确实把舞曲中的精髓带给了听众。
213
28
莱因斯多夫《莫扎特交响曲全集》
莱因斯多夫《莫扎特交响曲全集》
这套合辑是莱因斯多夫指挥皇家爱乐乐团,演奏莫扎特的41部交响曲。在这套莱因斯多夫演绎的作品中,音乐的神韵与声音的魅力是紧密相连的,而对节奏完美的无条件关注永远不会以牺牲自由的听觉为代价。在这方面,莱因斯多夫划时代的莫扎特交响曲录音仍然是新鲜的和永恒的,即使对今天的听众也是如此。 莱因斯多夫在指挥莫扎特时最关心的是清晰,换句话说,他费尽心思通过声音这一媒介把乐谱的内容传达给听众的理解。在表面上“毫无疑问”的早期交响乐中的主要路线,特别是在交响乐的开场乐章中。第29交响曲K201(186a),从不主张独断的摇摆,而是在琴弦的纹理中占据首位,从而确保半透明的声音画面,反过来允许听众获得启发的见解,进入作曲家的形式结构、和声发展。与此同时,莱因斯多夫揭示了一个良好发展的乐句音乐特征的感觉。以《第一交响曲》的快板为例。第27交响曲K199(161b),正如第一个主题是清晰而明确的,第二个主题是温柔、活泼甚至轻快的。每个短乐句都有自己的内在生命。 重复的乐段总是被省略,也许反映了当时的惯例,或许也因为LP唱片的时间限制,莱因斯多夫通常会缩减莫扎特的交响曲的时长,从《F大调第一部交响曲》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第18交响曲》K130,在早期的作品中,长笛具有色彩的功能,用它们自己的旋律线来填充背景而不是干扰音乐的行进。这种色彩缤纷的声音写在Andantino grazioso中有一种独特的美,在拨奏低音和柔和的小提琴背景下展开。与此同时,当莱因斯多夫想要制造出一种富丽堂皇的、近乎歌剧般的声音时,他也毫不犹豫,就像在《巴黎》第一号交响曲中那样。《第31交响曲》K297(300),演奏使用了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巴松管、小号和定音鼓,莫扎特自豪地指出,这是他第一次使用单簧管的交响曲。在莱因斯多夫的诠释中,作曲家的自豪感几乎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诠释的特点是对作品音调的纯粹喜悦。
29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