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博维茨《德国专辑》
14

莱博维茨《德国专辑》

这张专辑是勒纳·莱博维茨指挥皇家爱乐乐团、国际交响乐团,分别演奏三位德国代表性作曲家的作品。由著名录音师韦尔金森(K.Wilkinson)在1960、1962年录制。专辑演奏、录音都极为出色,是古典音乐的天碟级作品。
节目(8)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罗斯特洛波维奇《舒曼·大提琴协奏曲》
--
这张专辑是罗斯特洛波维奇与伯恩斯坦指挥的法国国家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布洛赫《希伯莱狂想曲》、舒曼《大提琴协奏曲》。 布洛赫《希伯莱狂想曲“所罗门”》作于1916年,作曲家原想根据《圣经》创作人声作品,但出于对希伯莱语的把握不足,一直未曾动笔。直到作曲家遇到俄国大提琴家巴尔扬斯基,建议作曲家创作一首大提琴作品,他就用大提琴代替人声,创作了这首《希伯来狂想曲“所罗门”》,其实作品形式类似一部单乐章协奏曲,作品反映“贯穿于圣经中的复杂,热情和激动的精神”,努力发掘“沉睡在我们心灵深处的神圣的种族感情”。 舒曼《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29,作于1850年。当时舒曼就任杜塞道夫市音乐总监,精神也较为安定。舒曼对大提琴的音色甚感魅力,写出这首全曲充满浪漫的忧愁气氛的协奏曲。当时大提琴协奏曲并不很通俗,因此这首作品好像在舒曼生前不曾上演过。此曲有时与德沃夏克、海顿的大提琴协奏曲并称“3大大提琴协奏曲”,但在舞台上演奏的机会不很多。不过还是不失为大提琴的重要曲目。
彼得-简·贝尔德《斯卡拉蒂·奏鸣曲全集》
74
斯卡拉蒂一生中共作有550余首键盘奏鸣曲,这些奏鸣曲大多是单一乐章,二段式,前后两半部都要反复,篇幅短小,但都有丰富的内涵。这些奏鸣曲旨在拓展链盘乐器的表现能力,其水准可与巴赫晚期作品媲美。斯卡拉蒂在音乐史上的贡献在于对键盘乐技巧的革新,他引入许多新技巧,在西班牙创作的550首单乐章奏鸣曲既是练习曲又是预示着奏鸣曲形式的革命性作品。
罗斯特洛波维奇《德沃夏克、圣桑·协奏曲》
24
这张专辑是大提琴宗师罗斯特洛波维奇与指挥巨匠朱利尼率领的伦敦爱乐乐团合作,演奏德沃夏克、圣桑的大提琴协奏曲。1978年的录音。 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以浪漫、抒情和至难的技巧,被誉称为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协奏曲:圣桑《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则织无点尘、花巧细致、为其一生最伟大的杰作。罗斯特洛波维奇对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演奏诠释具有无可争议的权威地位。他曾先后录制此曲的唱片,与朱利尼的合作是该作品演绎得较稳健的一次,对整体乐曲的处理精细,两位巨匠出神入化的独奏和指挥技巧,力度变化层次分明,具有一种厚重的神韵,是精品中的精品。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莱因斯多夫《莫扎特交响曲全集》
莱因斯多夫《莫扎特交响曲全集》
这套合辑是莱因斯多夫指挥皇家爱乐乐团,演奏莫扎特的41部交响曲。在这套莱因斯多夫演绎的作品中,音乐的神韵与声音的魅力是紧密相连的,而对节奏完美的无条件关注永远不会以牺牲自由的听觉为代价。在这方面,莱因斯多夫划时代的莫扎特交响曲录音仍然是新鲜的和永恒的,即使对今天的听众也是如此。 莱因斯多夫在指挥莫扎特时最关心的是清晰,换句话说,他费尽心思通过声音这一媒介把乐谱的内容传达给听众的理解。在表面上“毫无疑问”的早期交响乐中的主要路线,特别是在交响乐的开场乐章中。第29交响曲K201(186a),从不主张独断的摇摆,而是在琴弦的纹理中占据首位,从而确保半透明的声音画面,反过来允许听众获得启发的见解,进入作曲家的形式结构、和声发展。与此同时,莱因斯多夫揭示了一个良好发展的乐句音乐特征的感觉。以《第一交响曲》的快板为例。第27交响曲K199(161b),正如第一个主题是清晰而明确的,第二个主题是温柔、活泼甚至轻快的。每个短乐句都有自己的内在生命。 重复的乐段总是被省略,也许反映了当时的惯例,或许也因为LP唱片的时间限制,莱因斯多夫通常会缩减莫扎特的交响曲的时长,从《F大调第一部交响曲》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第18交响曲》K130,在早期的作品中,长笛具有色彩的功能,用它们自己的旋律线来填充背景而不是干扰音乐的行进。这种色彩缤纷的声音写在Andantino grazioso中有一种独特的美,在拨奏低音和柔和的小提琴背景下展开。与此同时,当莱因斯多夫想要制造出一种富丽堂皇的、近乎歌剧般的声音时,他也毫不犹豫,就像在《巴黎》第一号交响曲中那样。《第31交响曲》K297(300),演奏使用了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巴松管、小号和定音鼓,莫扎特自豪地指出,这是他第一次使用单簧管的交响曲。在莱因斯多夫的诠释中,作曲家的自豪感几乎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诠释的特点是对作品音调的纯粹喜悦。
--
147
富特文格勒《贝多芬·第三交响曲》
富特文格勒《贝多芬·第三交响曲》
这张专辑是富特文格勒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莱奥诺拉序曲》、《科里奥兰序曲》。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作品55,作于1803-1804年,它的标题是“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简称“英雄交响曲”,原稿上的标题是“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当初拿破仑对于贝多芬来说,是一个革命的理想,是现代普罗米修斯。但当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他愤然撕掉了本来准备献给拿破仑的扉页,改成了现在的曲名。这部交响曲的篇幅大大超越了前两部,是仅次于《第九交响曲》的超长作品,而在艺术成就上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新颖自由。他在曲式结构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一首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都是前所未有的。这部作品1805年4月7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次公开演出,指挥是贝多芬自己。 《第三号莱奥诺拉序曲》作品72a,作于1806年。贝多芬为歌剧《菲德里奥》所作的序曲。根据《第二号莱奥诺拉序曲》脱胎而来。同年3月29日由翟夫利指挥在维也纳皇家剧院首演。这首序曲是三首莱奥诺拉序曲中最生动、最完美的一首,被誉为古今名序曲之一。 《科里奥兰序曲》作品62,作于1807年。贝多芬根据德国作家科林的同名悲剧所作的管弦乐曲。同年3月在罗布科维茨的客厅首演。呈献给科林。
--
6
伯恩斯坦《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
伯恩斯坦《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
这张专辑是伯恩斯坦指挥纽约爱乐乐团,演奏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的现场录音。获得日本《唱片艺术》推荐。“复活”与第三、第四交响曲,被认为是“少年魔角”三部曲,也是马勒第一部加有声乐的交响曲,附有女高音、女低音以及混声合唱。又是一个被打败的例子。“巨人”时,阿巴多三连霸的美梦被伯恩斯坦打碎,没想到连“复活”都有困难。当然伯恩斯坦会得奖不是没有道理的。他彻底将马勒热情生涯一以贯之,这个第三次“复活”录音,算是他对马勒的总决算。其中将感情激烈投入,具有强烈说服力。合唱部分也表现精彩。 《c小调第二交响曲》作于1894年。因为末乐章使用德国诗人克洛普施托克的诗作《复活》,故别名《复活交响曲》。此曲是以编制庞大和演奏难度而著称的马勒十部交响乐作品之一,也可以说是马勒的优秀代表性作品之一。事实上,马勒费了很长的时间和精力,为终章寻找适当的歌词,思考它的音乐和结构,他曾博览群书,细读整本圣经,后来他崇拜的指挥家毕罗去世,马勒前往汉堡参加葬礼,在安息礼拜中聆听到克罗斯托克作词的《复活颂歌》,深受感动,并决定拿这诗篇写作第二交响曲的终乐章。至于第二、三、四等三个乐章,则以间奏曲的感觉创作,因此,全曲的重心也就在首尾两个乐章上。
--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