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 Schubert 36 German Dances D365 No.1

00:00
05:49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富特文格勒《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13
这套合辑收录了指挥大师富特文格勒1948-1954年间指挥演奏贝多芬的9部交响曲,合作乐团是维也纳爱乐乐团、斯德哥尔摩爱乐乐团、拜罗伊特音乐节管弦乐团。 这套全集的录音版本选择较为保守,未采用富特文格勒最广为人知的现场演奏版本,而是选择了录音质量较高的历史录音版本。《第九交响曲》和《第三交响曲》并未被选为典范版本,而《第八交响曲》和《第四交响曲》的现场演奏录音也未被采用。尽管如此,这套全集依然凭借优良的音质和良好的转制技术,成为单声道时代最杰出的录音之一。 富特文格勒的指挥风格以整体性强、细节到位著称。他善于通过细腻的处理展现贝多芬作品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张力。在《第三交响曲》中,他展现了乐章间的有机发展和主题贯穿的横向联系,使整部作品一气呵成。《第九交响曲》作为全集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合唱部分的处理尤为引人注目,展现了他对音乐形式及情感表达的深刻理解。 富特文格勒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还体现了他对不同乐章的独特诠释。《第一交响曲》展现了古典主义的优雅,《第五交响曲》则充满戏剧性和张力,《第六交响曲》则带有浓厚的田园气息。他的演绎风格被认为是贝多芬作品的典范之一,尤其是对单数编号交响曲(如《第三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的处理,展现了极高的权威性和聆听价值。 这套全集不仅在技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极具代表性。尽管录音版本的选择较为保守,但其整体音质和演绎风格仍然使其成为值得收藏的经典之作。
斯拉瓦!罗斯特洛波维奇的艺术
28
这套合辑是2017年3月为庆祝罗斯特洛波维奇90岁生日发行的,收录了一些罗斯特洛波维奇最伟大的和最受欢迎的录音。包括一些著名的录音,如与卡拉扬合作的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柴科夫斯基《洛可可变奏曲》、还有与阿格丽奇合作的肖邦《大提琴奏鸣曲》、与塞尔金合作的勃拉姆斯《大提琴奏鸣曲》以及其他动听的小品,都是同曲目中最著名的版本。还收录了一些难以寻觅的、美妙的安可曲。 “斯拉瓦”是俄国大提琴巨人罗斯特洛波维奇的昵称,在俄文里面有光荣、赞颂的意思。罗斯特洛波维奇1927年出生于亚塞拜然首都巴库,父亲是大提琴家,母亲为钢琴家,4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大提琴,10岁就登台演出圣-桑《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罗斯特洛波维奇的高超琴艺一直深受当时代的乐迷,甚至是作曲家推崇,经由他首演的作品超过百部以上,应该是大提琴家中最多的,诸如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哈恰图良、布列兹、布里顿等作曲家都为他谱写了乐曲。除了大提琴家身份,罗斯特洛波维奇也是优秀的钢琴家、指挥家,常常为其夫人女高音维妮许兹卡雅伴奏。
富特文格勒《指挥演奏精选辑》
--
这张专辑收录了富特文格勒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奏录音。曲目包括:莫扎特《弦乐小夜曲》、斯美塔那《伏尔塔瓦河》、莫扎特《第40交响曲》、李斯特《前奏曲》、海顿《惊愕交响曲》、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等著名作品。 威廉·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angler,1886年1月25日-1954年11月30日)20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以其独特的指挥风格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而闻名。他的指挥艺术不仅影响了同时代的音乐家,也对后世的指挥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富特文格勒的指挥以主观即兴性著称,他不拘泥于乐谱上的记号和要求,而是凭借自己的艺术想象来诠释作品。他常常在指挥中加入个人的即兴元素,使音乐更具表现力和情感深度。这种风格与托斯卡尼尼的客观、理性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富特文格勒的指挥充满激情和创造力,能够激发乐团的潜能,使演奏更加生动。 富特文格勒的指挥强调对音乐内在精神的把握,他认为音乐不仅仅是音符的堆砌,而是作曲家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因此,他在指挥时注重作品的整体结构和情感流动,力求在演奏中传达出作品的深层含义。他在指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时,不仅关注音乐的结构,还通过指挥动作和节奏的变化,传达出作品的戏剧性和情感张力。 富特文格勒是德国浪漫主义指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指挥风格深受瓦格纳、彪罗和尼基什的影响,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他善于运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和情感表达,使音乐充满戏剧性和感染力。他的指挥风格强调音乐的主观性和情感表达,而非单纯的客观再现。富特文格勒的指挥风格不仅体现在音乐的诠释上,还体现在他对乐团的凝聚力和领导力上。他能够通过自己的指挥风格和人格魅力,激发乐团成员的演奏热情,使他们与自己产生共鸣。他的指挥充满磁性,能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使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中。这种能力使他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 富特文格勒对不同时期和风格的音乐作品都有深刻的理解。他不仅擅长指挥德奥体系的作曲家,如贝多芬、勃拉姆斯、布鲁克纳和瓦格纳,还对莫扎特、门德尔松等人的作品有独到的见解。他的指挥风格能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风格和结构,使演奏既忠实于原作,又富有个人特色。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奥曼迪《西贝柳斯·第五交响曲、两首交响诗
奥曼迪《西贝柳斯·第五交响曲、两首交响诗
这张专辑是奥曼迪指挥费城管弦乐团,演奏西贝柳斯《第五交响曲》、两首《交响诗》。 《降E大调第五号交响曲》作品82,作于1915年。此曲洋溢着乐观、积极、明朗的情绪。西贝柳斯创作的成熟时期,此曲是受到充分重视并且经过精雕细琢的作品。 交响诗《传奇》作品9,作于1892年,西贝柳斯自述“这是我最有深度的作品之一,甚至可以说,此曲包含我全部的青春,因为这表现我的心理状态。”原曲名《En Saga》,Saga是瑞典语,指以散文写的历史故事。瓦格纳根据以佛坦为主神的北欧神话“艾达(Edda)”,与以日耳曼的英雄齐格飞为中心的“尼伯龙根之歌”等各种Saga为素材,创作需要以4夜的时间上演的乐剧《尼伯龙根之指环》,西贝柳斯则在此曲中没有交代清楚是以什么故事为素材,只说是“一则传说”(En Saga)。不过也有人说,Saga是指北欧神话中的一位女神。芬兰的神话,应该是“卡列瓦拉” (Kalevala),西贝柳斯以“卡列瓦拉”为题材写了多首交响诗。但此曲没有与之有关连,西贝柳斯也没有具体指明是根据什么故事。不过把此曲当作描写“卡列瓦拉”气氛的音乐来听,应该也没有什么不妥。 交响诗《塔皮奥拉》作品112,作于1925年。此曲内容取材于民族史诗《卡列瓦拉》中摘下的四行诗句:“那里有北国幽暗绵延的森林,在原始梦幻中蕴藏着太古的神秘;那里住着伟大的森林之神,森林的精灵就在幽暗中蠢蠢欲动。”塔皮奥拉为森林之神。弦乐奏雄浑的森林主题,大提琴与低音管奏朴素动机,表示森林与大地之悠久,木管奏由森林主题变形的塔皮奥拉主题,中提琴与单簧管奏副主题,象征塔皮奥拉的部下,即森林中精灵们。塔皮奥拉主题变形产生各种阴影,最后弦乐以象征悠久的和弦结束。
82
5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阿什肯纳齐》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阿什肯纳齐》
这张专辑收录了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演奏的录音,包括肖邦、李斯特、拉威尔、舒曼、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专辑收录的肖邦作品正可欣赏阿什肯纳齐年轻时期的奇妙丰采,其中最好的例子就是他对三首中篇练习曲完全掌控的能力与完美的克服曲中艰难技巧部份。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阿什肯纳齐的诠释都应该算是为这些乐曲开启历史新页。以前的钢琴家(其实只需要回想罗森塔尔十足迷人的《降A大调练习曲》)惯于降低乐曲的动态以期仍能保有圆润美丽的音色。阿什肯纳齐在七零年代试着重新以肖邦式的个人观点来诠释李斯特。他在纽约演出李斯特七首超技练习曲就收录在这套专辑中。当年这套录音在听众或乐评界都没有得到好评,因此阿什肯纳齐放弃弹奏完整的十二首练习曲以及向《B小调奏鸣曲》挑战。经过二十多年的沉淀,有人会认为阿什肯纳齐不缺超凡的技巧,也不乏热情与活力来探索李斯特的作品,或许他唯一欠缺的是碰触到世俗一般人的喜好(例如:《第一号梅菲斯托圆舞曲》中段部份)。李斯特之后的曲子是拉威尔《加斯巴之夜》。在这首曲子里(依我的看法,特别是在),阿什肯纳齐的演出同样无可置疑的具有历史性意义。在我认为,能够拿来当成《加斯巴之夜》评比基准的版本包括吉泽金、米凯兰杰利与富兰梭瓦。阿什肯纳齐的诠释不乏丰富的音色,但是旋律线非常干净。低音声部与黑色浪漫主义色彩是这部作品最重要的基础,阿什肯纳齐的表现相当完美。无论李斯特还是拉威尔,阿什肯纳齐的表现就像一位杰出的雕塑家,其它诠释者则是壁画家。
125
48
左章《拉威尔·李斯特》
左章《拉威尔·李斯特》
这张专辑是青年钢琴家左章的演奏录音,收录了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独奏曲《夜之幽灵》和李斯特《第二钢琴协奏曲》,展现了她的演奏技巧与音乐诠释上的才华。左章对拉威尔两部作品的演奏具有女性敏锐的直觉与活力:《G大调钢琴协奏曲》、《夜之幽灵》,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象;在李斯特《第二钢琴协奏曲》中,左章的演奏行云流水,与指挥帕沃·贾维大师以及爱乐管弦乐团的合作融洽无间。 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作于1929-1931年间,为配合作曲家第二次出行美国而作,它是拉威尔在他的出生地,即法国与西班牙接壤处的巴斯克地区经过多次徒步旅行而获得灵感,又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写成的。第二乐章中长达36小节的独奏主题是作曲家在森林漫步中的内心独白。此曲含有爵士风格,在技巧上则受李斯特的影响。 拉威尔《夜之幽灵》作于1908年,它是拉威尔根据贝朗特的诗歌而写的三首钢琴音诗:《水妖》、《绞刑架》、《幻影》,全曲结构像奏鸣曲的三个乐章。每首乐曲具有不同的音乐特色,《水妖》以旋律见长,《绞刑架》以和声取胜,《幻影》有极其复杂的节奏。它们构成一个整体,带有浪漫主义的神秘色彩。 李斯特《A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于1839年。此曲是抒情而充满诗意的,狂想曲型的。
115
12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阿格丽奇(1)》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阿格丽奇(1)》
这张专辑收录了玛塔·阿格丽奇演奏的代表曲目,包括: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巴赫《第二组曲》、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等。 玛塔·阿格丽奇(Martha Argerich)1941年6月5日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钢琴家。阿格丽奇具有女性钢琴演奏者少见的力道、速度与外放的性情,这让她的演奏风格无法被归为女性钢琴演奏者的派系中。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阿格丽奇具有像男性钢琴演奏者一样粗壮的手臂、结实的手指,所以可以和注重力量与炫技的男性钢琴演奏者相比较。例如,在弹奏轻柔的乐曲时,她的手指只要平贴于键盘,就可以发出按压到底的音色。而在演奏大型作品时,也可以运用双手敲击出足够的音量。同时,阿格丽奇的演奏也并非一味生猛,特别是在演奏乐思比较丰富的多乐章作品时,她更注重动与静、明与暗的对比。 从具体的演奏上看,阿格丽奇的突出特点是快,即读谱快、视奏快,拿下一首作品的周期快,以及手指的速度快。例如,弹奏李斯特的奏鸣曲,左手的八个八度,她用不到一秒钟即可弹奏完。在此基础上,她的琴音可以为了求速度、求表情而不用顾及声音是否细腻。 很少有音乐家像钢琴演奏者玛塔·阿格丽奇那样被耀眼光环和神秘面纱同时笼罩。她的光环来自于年轻时的倾城倾国之美,在键盘前无懈可击的技巧。“圣手”一词也许并不能完全恰当地形容玛塔·阿格丽奇,她的特点是狂飙式的奔放激情,像雷鸣闪电般地攫住听众的心。她不但掌握了无懈可击、炉火纯青的惊人技巧,而且气势磅礴,高难度的乐段在她指下宛如等闲,令人难以相信这些力量发自一个身材不过五尺四寸的长发女子。她是一位领导钢琴技巧与美感风格的大师。
84
25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