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芙拉·哈诺依《爱的礼赞·浪漫大提琴》
76

奥芙拉·哈诺依《爱的礼赞·浪漫大提琴》

这张专辑是大提琴家奥芙拉·哈诺依演奏大提琴经典小品。专辑演奏、录音水平一流。奥芙拉·哈诺依是继杜普蕾之后又一位闻名遐迩的美女大提琴演奏家,她的演奏风格热情奔放、激情四溢,有很强烈的表现欲。这张专辑充分展现了她全方位诠释作品内涵的演奏风范,多首优美的名家名曲、经典小品在她的手下显露出缤纷的色彩。感情细腻的《东方》、《感伤圆舞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表现了她女性温存的本性,在《引子与波洛奈兹》、《西班牙舞曲》、《精灵之舞》这些技巧型的乐曲中,她出人意料的大胆和勇猛。《跳跃的霍拉舞曲》中运用并不快的速度、清晰的顿弓、灵活的变速,出色地演绎了一种快速机敏又妙趣横生的欢乐场景,这一切证明她确实无愧于“为大提琴而生”的赞誉。
节目(18)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霍洛维兹《在家中》
--
霍洛维兹在晚年达到了一种超脱凡俗的境界,他开始潜心研究莫扎特的音乐,并录制了少量的莫扎特作品。 这张专辑收录的莫扎特《降B大调奏鸣曲》K281展现了霍洛维兹童真的一面。霍洛维兹的演奏整体来讲十分轻盈活泼,点缀着他特有的霍氏幽默,这种幽默在最后一个乐章尤其明显。 李斯特改编的《舒伯特小夜曲》本身并非十分重要的作品,但是在霍洛维兹手下,却成为了钢琴录音史上最为奇妙的录音之一。在这里,霍洛维兹对音色的控制达到了顶峰,在高音的卡农似的回声让听者毫不怀疑这是第三只手的杰作。无论将这个录音听上多少遍,我也更宁愿相信这是两架钢琴美妙的和声,而不是霍洛维兹一人之为。 最后的《维也纳夜会》是霍洛维兹晚年才开始演奏的作品,集超凡的技巧和美妙的音色为一身,表现了大师极高的艺术境界。
马尔科姆·阿诺德《序曲集》
--
这张专辑是阿诺德指挥伦敦爱乐乐团,演奏他自己创作的五部管弦乐序曲。这张专辑是获得香港《CD圣经》、美国《TAS》发烧天书推荐的发烧名盘,是一张出名的爆棚CD,录音非常发烧,音效好到你会忍不住将这些不熟悉(但是很好听)的音乐从头听到完。除了音质丰润以外,有人认为这里面的低频可能经过强化,因为强壮得够夸张。如果你的扩大机不够力,请不要随便对此片下评断,因为那种好处不是寻常扩大机就能表达出来的。 马尔科姆·阿诺德(Malcolm Arnold)英国作曲家,1921年生于北安普顿。1937-1940年就读于皇家音乐学院,1940年起曾是伦敦爱乐乐团的小号演奏员,1948年到意大利求学后开始创作。阿诺德追求作品的色彩感和旋律的新颖,还创作过电影配乐,比如《桂河大桥》。阿诺德创作了有编号的交响曲8首,另有《玩具交响曲》(ToySymphony)作品62(1958年)、《铜管乐器交响曲》作品123(1979年)。 这张CD无论在音色,空气感和动态方面都比得上最靓声的模拟录音,此碟的录音成就应成为数码科技一个里程碑,聆听此碟,有如经历一次HI-FI大巡游,因为音乐厅的空间感活现眼前,而不论弦乐或铜管乐,无论单件或合奏,音色都靓到令人心醉。那光辉明亮而又不失圆润的铜管乐、甜美丰满的木管乐、流畅顺滑的弦乐,加上清脆的三角铁、强有力的定音鼓、深沉的低音大提琴拨弦篷松而富有弹性,层次非常分明,强音与弱音的对比强烈,细节还原及瞬态响应可谓完美无缺,流动的空气感营造出一流的空间感,让人大呼过瘾。至于爆棚的鼓声……,Infinity与Genesis扬声器创办人Arnie Nudell说此碟的低频是他一生听过最佳者。他一点也没有夸张。
贝多芬《大提琴与钢琴作品全集》
24
这张专辑完整收录了贝多芬的五部《大提琴奏鸣曲》。第一首的两个乐章带有异常优美的歌唱性,大提琴和钢琴的对话引人入胜,情韵十分鲜活。第二首的首乐章篇幅巨大,气象不凡,而用小调写的笫二乐章则相对阴郁,似有愁云惨雾挥之不去。笫三首和第五首常被认为是最出色的,为正统的三乐章格式,充满贝多芬音乐特有的开阔气度,意境之美令人神往。 这是罗斯特洛波维奇、李赫特这两位大师大师堪称典范的录音,是这套作品的决定性版本。《企鹅唱片指南》三星带花、《日本唱片艺术名盘300》的权威版本。 大提琴的音色天然地有一种悠悠愁绪,带点抑郁的哽咽,贝多芬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让大提琴的歌唱悲戚而感人,贝多芬的大提琴奏鸣曲被人誉为是大提琴音乐的新约圣经,一共有5部,首首旋律美妙,充满热情,完全与他的小提琴奏鸣曲一样优美。这五首堪称精华的乐曲在钢琴的陪衬下让大提琴不至于沉溺在过份的忧郁之中,使它听来忧柔之中兼收刚强。 贝多芬写了五部大提琴奏鸣曲,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却涵盖他重要的创作时期。第三号献给贝多芬的挚友暨大提琴家,年轻的葛莱亨斯坦男爵。罗斯特洛波维奇与李赫特的搭档这一回完成三连霸,罗氏身为当今大提琴演奏泰斗,此版1961年的决定性演出,获五位评论员一致的推崇。以总得点24点的优异成绩称霸,就算祭出再多的形容词,也无法表达本版的伟大。第五号与第四号大提琴奏鸣曲一样都是三乐章的古典形式,曲风呈现晚期圆熟的风韵,与第四号的幽默相比,第五号宗教含意较浓。罗斯特洛波维奇以丰富想像力的自发思考,挥洒出第五号的魅力。与李赫特细腻的对话,对听者的诱惑力相当强大。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达涅拉·德·尼兹《亨德尔·咏叹调》
达涅拉·德·尼兹《亨德尔·咏叹调》
这张专辑收录了澳大利亚裔抒情女高音达涅拉·德·尼兹演唱的亨德尔咏叹调,是她的首张个人专辑。在这张专辑中,达涅拉·德·尼兹继续探索她对亨德尔声乐作品的热爱,演唱了一系列咏叹调,完美地展示了她的戏剧性、魅力和鲜活的声乐品质。亨德尔作品演奏专家威廉·克里斯蒂指挥法国繁盛艺术古乐团担任伴奏,这是一支屡获殊荣的乐团、也是古乐的积极推动者。专辑中既收录了亨德尔的著名作品,也收录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作品。其中包括《朱利奥·塞萨雷》、《里纳尔多》、《塞梅尔》、《特塞奥》和《阿马迪吉》,以及很少表演的清唱剧《阿波罗与达芬》中的咏叹调。 达涅拉·德·尼兹是国际音乐节和歌剧院舞台上最受欢迎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之一。她被《纽约时报》誉为“歌剧界最酷的女高音”,《歌剧新闻》则称她“不仅超凡,更是绝伦!”。达涅拉·德·尼兹掌握诸多不同的艺术风格,并对各种风格的作品均有着过人的处理,是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巴黎国家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德累斯顿森帕歌剧院舞台上极具号召力的明星。在达涅拉·德·尼兹美丽的外表下,蕴藏着一个强大的的内心小宇宙。作为一位歌剧演员出身的她,不仅唱起各种歌剧花腔咏叹调来不在话下,也要在音乐剧领域内施展一番拳脚,在各种音乐风格和唱法之间切换自如,堪称全能。 亨德尔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声乐艺术家。他创作了许多非常独特的歌唱风格,包括女高音咏叹调。这种独特的演唱方式具有非常丰富的艺术性、非常丰富并且细致的情感,同时具有十分鲜明的意大利风格。除此之外,他还可以运用出多种方法来发挥出唱法中的优点。亨德尔的音乐作品不仅要求歌唱家掌握技巧,学会准确控制气氛,还需要考虑歌唱家的音乐表达能力和范围。亨德尔非常善于使用女高音的中档。女高音在学习亨德利的声乐作品时,必须掌握其独特的旋律风格和艺术风格。在演唱亨德尔的作品时,歌唱家要在演唱时带入本身最真挚的情感,表现的安静、放松式的去体会戏剧式的感受。
162
12
悼念耶胡迪·梅纽因
悼念耶胡迪·梅纽因
这张专辑收录的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是梅纽因现今仅存的演奏录音,梅纽因与钢琴大师肯普夫在1970年合作的几部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录音也非常珍贵。 耶胡迪·梅纽因(Yehudi Menuhin,1916-1999),美国小提琴家,犹太人。提到梅纽因这个名字,即使不熟悉古典音乐的人也会有耳闻。在他长达七十年的演奏生涯中,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录音和回忆。 任何一位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其演奏技艺与风格都会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在这一点上,梅纽因本人也毫不例外。总的来看,梅纽因仍然属于世纪交替间,演奏观念和风格逐渐变迁时期的演奏大师。从他的早期演奏上来看,其风格明显受到克莱斯勒和埃奈斯库的影响,尤其是埃奈斯库,作为梅纽因的老师,他将自己赋予音乐以丰富表情和甜美意境的特点,尽数传给了这位非常善于学习别人特点的学生。此外,梅纽因在一段时期内也十分推崇海菲茨的演奏,当时,梅纽因为了能向海菲茨那样精确而科学地掌握技术,曾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并导致了他在一个时期的演奏中同样揉进了华丽和令人惊叹的炫技效果。然而,梅纽因最终并没有成为炫技型的演奏家,而是在汇集了百家之长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深邃的逻辑性和细腻的音乐性为特点的演奏风格。
132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