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霏《巴赫协奏曲》
15

杨雪霏《巴赫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杨雪霏第一张巴洛克风格的音乐专辑,是经过了古典吉他和弦乐四重奏共同重新编排并且集三首巴赫协奏曲制作而成的巴赫专辑。 这张巴赫协奏曲专辑极具创新精神,杨雪霏将一些耳熟能详地巴赫小提琴协奏曲改编成吉他版本,希望这些改编曲目可以被当做是古典吉他的保留曲目,同时又能增加古典吉他的协奏曲曲目。杨雪霏将这些需要极高演奏技巧地曲目改编成适于吉他独奏的表演方式,这些曲目包括了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BWV1001,取自十二平均律钢琴曲BWV846中的A大调前奏曲以及取自D大调BWV1068管弦乐组曲中的G弦之歌。 杨雪霏希望能在古典吉他中加入巴洛克风格的协奏曲曲目,现有的维瓦尔第协奏曲本质上像是轻音乐。而巴赫的协奏曲则会为古典吉他的演奏曲加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杨雪霏表示在巴赫的时代,古典吉他还未诞生但是当时却有一种与它非常类似的乐器鲁特琴风靡一时。巴赫事实上为鲁特琴独奏创作了不少的曲目,而现在他们也是吉他演奏中的必备曲目。“当我用表演这些由巴赫创作的委婉动听地小提琴独奏曲的时候,我总是在思考是不是他们也同样适用于吉他。然后我发现了这些乐谱后欣喜万分,这张新专辑中的核心的三首曲目就是改编自A小调BWV1041和E大调BWV1042的小提琴协奏曲和D小调大键琴协奏曲。杨雪霏邀请了以利亚弦乐四重奏与她一起演出。 作为小提琴协奏曲而言,这张专辑中的作品绝对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这就使得改编工作变得非常具有挑战性,因为改编后的吉他版本不仅要让大家认可同时也要让他们能成为吉他曲目中的精品。杨雪霏采用了巴赫的改编方式:当他把小提琴作品改编成可以用鲁特琴或者大键琴演奏的曲目的时候,他将这些乐器的声响和音质发挥地淋漓尽致。杨雪霏决定在协奏曲中加入弦乐四重奏的演奏方式而非管弦乐队。她说到:巴赫协奏曲更适合以小团体的形式进行表演,一个人负责一个部分。而且我曾经也有过与弦乐四重奏一起以鲁特琴和曼陀罗来演绎维瓦尔第的作品,而以利亚弦乐四重奏他们如论是个人还是整个组合都是非常了不起的音乐家,事实上我们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五重奏的组合。大家畅所欲言,配合默契就像是室内乐一样。
节目(14)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茱莉亚四重奏《1956-66年录音辑》
19
这套合辑收录了茱莉亚弦乐四重奏团1956-1966年的演奏录音。这支四重奏团在室内乐领域已经居于领导地位近半个世纪,发行的专辑获得了高度评价。茱莉亚四重奏的演出曲目极其广泛,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德沃夏克到巴尔托克等二十世纪作曲家的作品,无所不包。 茱莉亚弦乐四重奏团是一支1946年在纽约茱莉亚学院创建的古典音乐弦乐四重奏乐队。当时乐队的成员由小提琴手罗伯特·曼恩和罗伯特·考夫、中提琴手拉斐尔·希耶尔和大提琴手阿瑟·温诺格拉德组成。现在的成员是约瑟夫·林(林以信)和罗纳德·科珀斯担当小提琴手,罗杰·塔平担当中提琴手,乔约尔·克罗斯尼克担当大提琴手。
布伦德尔《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25
这套合辑收录了钢琴家布伦德尔演奏的贝多芬32部《钢琴奏鸣曲》。这是他第三次录制全套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布伦德尔是20世纪德奥钢琴学派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他的演奏风格继承德奥体系的传统,注重乐曲结构和内在张力,以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艺、丰富的想象力而见长。善于处理装饰音和华彩乐段,音色变化细腻,情感丰富深邃,对所品的诠释深刻完美,充分表现出“学者型”钢琴家的艺术特色。 贝多芬作品是布伦德尔演奏曲目的重心,再也没有钢琴家会比布伦德尔更贴近贝多芬的音乐。布伦德尔是第一位录制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的钢琴家(1964年)。随着对贝多芬的认识加深,布伦德尔又重新录制奏鸣曲全集两次,并在重要的音乐中心城市演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布伦德尔最大的特色是“理智”,但是在“理智”之余,少有演奏家会察觉到音乐还可以有多种可能性。 “情感必须长存于音乐家的心中”布伦德尔在1970年撰写的散文中曾经提到这一点。根据启蒙时期的美学观点,贝多芬成功的创作出兼融感官与理性、情感与思考力的音乐艺术;布伦德尔则深深被这种并容心理与外在型式的艺术所吸引。他不断提倡鼓吹贝多芬一些被误解的杰作,以他独特的心理学诠释观点受到重视。
美艺三重奏《海顿·钢琴三重奏全集》
55
这套合辑是美艺三重奏演奏的海顿全部《钢琴三重奏》作品。当这套专辑最终完成时,获得了几乎全世界的赞誉,包括留声机1979年的“年度最佳唱片奖”。美艺三重奏的演奏自始至终都是出类拔萃的、充满活力的、精致的,对丰富多样的音乐有着敏锐的反应。合辑包含了丰富而辉煌的音乐,大部分的演奏都是非常恰当的,录音也有一贯的温暖和精致,这是可以一辈子聆听的曲目。 这是第一个和唯一的海顿钢琴三重奏全集,被《留声机》编辑认为是有史以来100个最伟大的录音之一。获得“企鹅三星带花”、“留声机唱片大奖”等殊荣。《企鹅唱片指南》我们通常不可能称赞一套唱片是“经典”的,但这套唱片可以用这些词语来描述,因为美艺三重奏的演奏,当之无愧享有音乐界最高的荣誉……这是一套海顿爱好者都不能错过的音乐,如果你一人流落荒岛,有这套音乐陪伴足矣。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基辛《演奏肖邦作品》
基辛《演奏肖邦作品》
这套合辑收录了钢琴家基辛演奏的肖邦作品,包括演奏会的现场录音。 CD1是基辛1993年2月在卡内基音乐厅独奏会的实况录音。在这场独奏会中,基辛演奏了肖邦的三首夜曲、三首圆舞曲以及幻想曲、波洛奈兹和谐谑曲各一首,这些作品都是肖邦众多创作体裁中最杰出的代表作。肖邦的曲目向来被看作是钢琴演奏的试金石,绝对是钢琴家的终极挑战,而年轻的基辛却早已跃过凭栏,通过自己迥异的气质和独到的见解将肖邦浪漫、热情以及超人的自然乐感浑然一体,充满了青春魅力。 基辛在这场音乐会中保持了一贯的高水准,既富于诗意又荡气回肠,他灵动的琴声经由录音师的妙手,不仅使卡内基音乐厅焕发出新的活力,更拉进了肖邦和听众的距离,这种心与心的互动和共鸣让所有人都为之疯狂,令人叫绝。这张专辑是钢琴独奏会现场录音的完美典范,演奏、录音水平一流,是RCA红印100最佳唱片,获得《日本唱片艺术》推荐。 CD2是基辛1993年2月在卡内基音乐厅独奏会的实况录音。他演奏了《第三钢琴奏鸣曲》、12首玛祖卡。 CD3是基辛1998年8月5-7日在德国弗莱堡的SWF录音室录制的,包括全套四首《叙事曲》、一首《摇篮曲》、一首《船歌》、一首《谐谑曲》。 CD4是基辛1999年7月30日-8月1日在德国弗莱堡的SWF录音室录制的,包括全套24首《前奏曲》、《第二钢琴奏鸣曲》、一首《波兰舞曲》。 CD5是基辛2004年7月26日在瑞士韦比尔耶音乐节的独奏会实况录音。基辛演奏了四首《波兰舞曲》与四首《即兴曲》。《波兰舞曲》是波兰古时候每小节有三拍子的民族舞蹈,也是从以前波兰上流社会开始流传的舞曲。许多作曲家都写过波兰舞曲,肖邦则以这曲式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作品二十六的两首《波兰舞曲》是肖邦早期的创作,在传统的形式中,展现出非常强烈的肖邦独特之美以及激动不安的感觉。作品40第二号的《波兰舞曲》具有深刻的悲剧性,正好与接下来以曲中战斗性与坚毅不屈精神闻名的《英雄波兰舞曲》形成对比。
77
69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卡尔·舒里希特》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卡尔·舒里希特》
这张专辑是德国指挥家卡尔·舒里希特的录音精选辑。参与演奏的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 舒里希特通常指挥德国音乐作品,并且一般与德国乐团合作。他在世时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尤其对他怪异的速度提出质疑。近些年来这些观点已有所转变,人们渐渐开始欣赏他的作品。他的录音生涯极为漫长,从一开始与柏林大都会乐团一直到LP时代。 在这套唱片中我们可以欣赏到他指挥德奥古典和浪漫派从莫扎特到布鲁克纳的精品,门德尔松的序曲中有一种清新的活力和细腻。舒里希特对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第一乐章指挥了十一次后,约翰·库尔肖才终于完成了录音。这里舒里希特没有表现出怪异的速度,相反他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合作表达出了一种优雅的抒情风格。他的莫扎特充满欢乐和光辉,尤其是第一乐章中小号和鼓的表现,慢乐章中突出的是莫扎特优美的旋律,最后是小步舞曲。在贝多芬的第一交响曲中,Salle Wagram大厅的声音非常洪亮。相比之下在Sofiensaal,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声响更加饱满,没有损害音乐和谐的构架,的确值得珍藏。 第二张CD上的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更加珍贵。舒里希特采用的是Haas的版本,声音的线条非常丰富,而且抓住了布鲁克纳音乐中的温暖和宏大。舒里希特的布鲁克纳风格介于富特文格勒的神经质和卡拉扬的过分修饰之间。
117
15
李斯特《死之舞、两部钢琴协奏曲》
李斯特《死之舞、两部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碧翠丝·贝瑞特与马斯蒙代特指挥的捷克国家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李斯特《死之舞》、《第一、二钢琴协奏曲》。贝森朵夫艺术家、瑞士钢琴家碧翠丝·贝瑞特(Beatrice Berrut),显然是个难得一见的金发美人。她不仅拥有精致的容貌、优雅的气质,同时也有着令人信服的钢琴演奏实力。美貌与才华的兼具,在她身上得以完美体现。这位女神级钢琴家曾被国际媒体多次赞美,他们评价她是“天赋秉异的钢琴家”,评价她的演奏“深刻,感性,生动,细腻”,是“充满美感的卓越演奏”。 为钢琴和乐队所作的《死之舞》作品126,写于1838年,在1849年完成。此曲作于李斯特在意大利旅行期间。据说是他在比萨的寺院墓地“圣洁之野”看到奥卡纳的壁画《死的胜利》所得的灵感。此画描述代表死神的老妇人想把一群狩猎归途的盛装男女踩于脚下,而天使把一部分得救的运到天国,另一部分无法拯救的则由恶魔运到火山上,送入熊熊烈火。此曲是中世纪古老圣歌《末日经》的变奏曲。《末日经》长久一直在罗马教会的弥撒中使用。共5个变奏,第一变奏为中庸的快板;第二变奏钢琴左手进行主题,右手奏六连音符;第三变奏活泼地,谐谑曲风格;第四变奏慢板,钢琴以卡农的方式开始,接着有一段华彩,后速度加快至急板;第五变奏钢琴以赋格方式开始,接着有长大的华彩,然后变成谐谑的稍快板,钢琴在快速表达中形成华丽的结尾。 《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124,作于1839年。 《A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125,作于1839年。此曲是抒情而充满诗意的,狂想曲型的。
12
9
希拉里·哈恩《巴黎》
希拉里·哈恩《巴黎》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希拉里·哈恩与米柯·弗兰克指挥的法国广播爱乐乐团合作,于2019年录制的,收录了三位作曲家的作品,包括:肖松《音诗》、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劳塔瓦拉《两首小夜曲》(为希拉里·哈恩所作)。其中由米柯·弗兰克委约芬兰作曲家劳塔瓦拉创作的《两首小夜曲》是全球首演;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1923年在巴黎首演。 希拉里·哈恩以这张专辑向巴黎这座城市(在她职业生涯中一直与她心心相印),及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致敬。哈恩说:“巴黎是关于表现力的,关于情感的,关于城市感触和文化交汇的,无论对演奏者和听众都有某种启发性,并且一路可见巴黎式的痕迹,也是我职业生涯弧度的一个重要坐标。我从十几岁开始就不间断地在巴黎演奏,几乎每次在这里与乐队合作演出,都是与法国广播爱乐乐团。” 专辑《巴黎》的最初想法源于哈恩在2018/19乐季作为法国广播爱乐乐团驻团艺术家期间。2014年与弗兰克合作演出劳塔瓦拉的《小提琴协奏曲》后,她问指挥家,他的朋友和同乡劳塔瓦拉是否会考虑创作第二首协奏曲?弗兰克和劳塔瓦拉讨论后,有了创作一套小夜曲的想法,但因为劳塔瓦拉的健康状况不佳而没能立刻着手。2016年7月,作曲家87岁高龄去世,却解决了这个问题……当劳塔瓦拉的遗孀向米柯·弗兰克展示了为小提琴和乐队创作的一首美妙哀伤的近乎完整的小夜曲手稿时,他感到非常震惊。 哈恩回忆说:“米柯立刻意识到,这就是我们的作品。”法国广播爱乐乐团于是委托曾与劳塔瓦拉一起学习的芬兰著名作曲家Kalevi Aho完成这部作品的配器。“我们的录音来自2019年2月的世界首演,它以一种情绪化和尖锐的历史性演出成全了作曲家的创作生涯。在最后一个音符落下之后,米柯将乐谱举向空中,仿佛昭示着作曲家的在天之灵。” 在选择其他作品加入这张专辑时,哈恩挑了两部植根于巴黎的作品。哈恩将肖松的《音诗》描述为 “极富表现力的作品”,充满了强烈对比。“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它是一种预示,是作曲家个人的安魂曲,但也是诸多欢乐的典礼。它描绘了最细微的差别和最夸张的姿态。”
4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