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Mendelssohn Violin Concerto Op.64 - Allegro

00:00
13:01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莫扎特《第27钢琴协奏曲、双钢琴协奏曲》
--
这张专辑收录莫扎特的两部作品,获得《企鹅唱片》三星戴花的最高评价。 一、吉列尔斯与伯姆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第27钢琴协奏曲》。演奏中,吉列尔斯干净利落的处理方式、烈火一样的热情,在其他人演奏莫扎特的时候,是很难听到的。当然,指挥大师伯姆的强大力量没有使他的乐团处在下风,如同太极一般以柔克刚,以慢打快,使得这个录音成为了经典; 二、吉列尔斯携女儿埃琳娜·吉列尔斯,与伯姆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双钢琴协奏曲》。吉列尔斯父女携手演奏,配合得相当默契,充分展示了莫扎特作品的魅力,另外指挥大师伯姆对于莫扎特作品驾轻就熟的驾驭能力,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甜美、清纯的音色相融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使这部《双钢琴协奏曲》更具有迷人的魅力。 《降B大调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K.595,完成于1791年。被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称为“莫扎特的精神遗嘱”,是作曲家留给世人的最后的心声。从听觉感官出发,此曲流畅悦耳、歌唱自如;从理性思维出发,此曲有着深厚的形式造诣与高超的写作技巧。《降B大调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就是作曲家直面死亡的最后心声,第一乐章似是在诉说往事,有悲有喜,但波澜不惊,娓娓道来。第二乐章一切归于平静,优美而不沉溺,是对人生与死亡的最后思索,没有了无奈,没有了惆怅,只是坦然面对。第三乐章是对人生的最后回眸,与死亡渐行渐近的莫扎特,面对死亡时已不再挣扎,所有苦难最终得到了安息的宿愿,平衡美在此作品中达到极致。 《降E大调双钢琴协奏曲》K.365,作于1779年初。
拉威尔作品全集
14
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 1875.3.7-1937.12.28)法国著名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 2012年12月28日是法国印象派作曲家拉威尔在巴黎辞世75周年的纪念日,特别推出这套录音史上首度发行的拉威尔作品全集,以纪念这位伟大的作曲家。 拉威尔是一位自我要求非常严格的作曲家,可惜1932年因为车祸造成脑部受伤,开始出现类似失语症和心不在焉的情形,当时他才五十七岁,但却因此无法创作,脑海中依然会浮现曲调旋律,但却无法据此写下来。五年后他为解决这问题,毅然接受脑部手术,却因此长眠不起。过世后,世人对他一生私事几乎一无所知,没人知道他和谁交往过,性向为何。据说他曾向女性小提琴家伊莲荷丹慕韩洁求婚,但他始终否认,只说自己唯一爱过的人是音乐。 因为拉威尔追求完美的个性和对音乐的热爱,许多作品都在完成后又被他毁弃。根据法国音乐学家马赛玛纳的收集统计,所留下的作品,总共85部,第一部是1888年的钢琴奏鸣曲乐章,但其乐谱已经遗失,因此真正有乐谱的第一部作品是同年的《格里格主题变奏曲》,第85部则是只留有草稿,于1932年写作的神剧《莫吉亚纳》。而真正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则是同年为电影而写,由男中低音演唱的三首联篇歌曲集《堂吉诃德的杜西妮亚》。
贝奴姆《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
--
《降E大调第四交响曲“浪漫”》作于1874年,是布鲁克纳在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区一个风景秀丽的小村中写成。并在1878-1880年间进行过多次修改,包括全部重写的谐谑曲及几乎全新的末乐章。事后布鲁克纳又为其冠名为“浪漫”。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尼尔森、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尼尔森、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薇尔德·弗朗与爱文德·加尔伯格·詹森指挥的丹麦国立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尼尔森、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这是薇尔德·弗朗的第三张个人专辑,延续前两张专辑侧重北欧曲目探索的脚步,这张专辑她将目光移往更重量级的另一位北欧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并以更具现代感的丹麦作曲家尼尔森的《小提琴协奏曲》搭配。虽然两人的曲风常让人觉得一个是在十九世纪、另一个是二十世纪,但其实,柴科夫斯基也只比尼尔森早二十五年诞生,较年轻的尼尔森出生于1865年,前半生其实都是属于十九世纪作曲家。 身为德国小提琴天后慕特钦点的继承人,动用她的慕特基金会让弗朗留在德国求学,并经常私下指点她,弗朗可以说尽得当代名家的真传。她在汉堡高等音乐院的老师是Kolja Blacher,布拉赫本人虽是德国人,但在十五岁后就赴茱莉亚音乐院拜在狄蕾门下,返欧后又到萨尔兹堡拜在Sandor Vegh门下,这让他的小提琴结合了美国-奥地利两派之长,而再加上慕特的指导,弗朗的提琴中可以听到兼容并蓄的特色。而这点尤其在她的柴可夫斯基中能听出来,她弓法的灵动性和落弓的那种豪放力道,以及带着一丝任性的鼻音,特别适合这部协奏曲的惯用语法。而且她在这版柴科夫斯基演奏中,末乐章最后的尾奏前,更是拉起如火般的快速热情,尽扫任何先前对她以二十六岁挑战这部名作是否能够胜任的疑虑。 一直自认音乐基因里对北欧音乐有强烈认同的弗朗,想必在与慕特等德国提琴家接触时,也一再被肯定她这个直觉的正确性,更因此加强了她对自己诠释北欧曲目的自信,弗朗拉奏的尼尔森同样得利于她琴弓运用的那种灵动性和多层次掌握,再加上她非常柔美抒情的琴音,以及对于此曲中很难掌握的旋律歌唱性和断句处理,她的这份尼尔森,来得比前人的录音更为隽永而且深刻。
87
7
贝娜达·芬克《舒曼艺术歌曲》
贝娜达·芬克《舒曼艺术歌曲》
这张专辑是女中音歌唱家贝娜达·芬克与钢琴家罗杰·维格罗里斯合作,演唱舒曼的艺术歌曲。 舒曼的艺术歌曲继承和发展了舒伯特歌曲创作的传统,使歌曲的表现手法更为灵活、思想更加深刻,不仅强调表达歌词的总情绪,更强调心理变化细节,反映了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基本特征和他的创作个性。舒曼几乎所有的音乐都在表现内心的感受,重视情感在歌曲中的表现。他歌曲的旋律婉转流畅,多以宽广舒缓的曲线进行,充满了幻想色彩。他的歌曲选词严谨,所选的歌词都出自著名的诗人笔下,且诗词也极具浪漫主义特点。舒曼歌曲中的钢琴伴奏极其突出,提高了钢琴伴奏的地位,突破了以往只作伴奏的功能,实现了词、曲、钢琴伴奏三者合一,被誉为“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发挥到极致”的音乐伟人。 从来没有作曲家像舒曼那样,作品可以按照婚前、婚后来划分。克拉拉始终是舒曼的灵魂人物,他的缪斯、他的主宰。1840年9月,经过漫长的苦恋和争斗,在法庭的支持下,舒曼终于克服其钢琴老师维克的阻挠,与克拉拉结为连理。这一年被称为他的“歌曲年”。新婚的甜蜜,加上被老丈人维克刺激,一向散漫的舒曼才华井喷,忽然成了高产作曲家。婚姻像信仰一般将从前的风流浪子变成了一个忠诚的丈夫,并且塑造了一位全能型作曲家。婚前,从1830-1840年,舒曼主要写钢琴曲;婚后,从1840到1854年被送入精神病院之间,他尝试各种声乐和器乐曲类型。 那一年,舒曼写了138首歌曲,还有声乐套曲《诗人之恋》、《a小调钢琴协奏曲》、《幻想曲》、歌曲集《桃金娘》。《桃金娘》是献给克拉拉的结婚礼物。在《哈利·波特》里面,桃金娘是一个总是在哭泣的鬼魂,一个小说人物,其实桃金娘是一种植物,它的花朵有白色紫色,精巧朴素很好看。因为这首歌,结婚的时候克拉拉特意挑选了用桃金娘花枝编织的新娘花冠。这些歌曲选了吕克特的诗句,共26首,如今流传甚广的有《献词》和德奥民歌风味的《胡桃木》。
67
24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