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莫扎特、海顿《钢琴三重奏》
314

贝多芬、莫扎特、海顿《钢琴三重奏》

这张专辑是基因三重奏演奏贝多芬、莫扎特、海顿的《钢琴三重奏》。 海顿的《G大调钢琴三重奏》别名“吉普赛”,原因是第三乐章中的匈牙利风格,然而第二乐章的甜美如歌更加值得回味;莫扎特在生涯晚期重新燃起对钢琴三重奏的热爱,他的《第三钢琴三重奏》是成熟时期的杰作,充满了精致的古典之美;而聆听贝多芬的钢琴三重奏“鬼魂”,很难不被其鬼魅般迷人的第二乐章所吸引,这段被车尔尼形容为“如同《哈姆雷特》开场时鬼魂场景”的旋律为这部作品带来了一个别致的绰号。 由张精冶、宋昭、张佳林组成的基因三重奏已有十余年的历史,是中国最优秀的室内乐组合之一。三位音乐家的演奏精致动人、配合默契,尤为擅长展现维也纳古典乐派这三位代表人物的不同风格。
节目(9)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富特文格勒《勃拉姆斯·交响曲·协奏曲》
--
这套合辑收录了指挥大师富特文格勒1942-1954年间指挥演奏勃拉姆斯作品的录音,包括:四部交响曲、第二钢琴协奏曲、海顿主题变奏曲。合作乐团是北德广播交响乐团、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 喜欢富特文格勒的爱乐者,通常会比较心仪他二战时期的作品。确实,因德国的没落产生的忧愤意念成为了大师的潜在表现力,他战时的几乎所有作品都激情四溢、光芒四射。据说二战时期富特文格勒指挥的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表现极佳,但令人痛惜的是没有留下任何一场完整的现场演出录音。1945年1月23日柏林爱乐演出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的末乐章录音,是这部交响曲战时留下的唯一的纪念品。这个录音被收录于第一张唱片的最后。 尽管只有一个乐章,但这段录音却非同寻常:不仅因为这是富特文格勒最佳的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演出,留下了音质绝佳的录音,还因为这段录音录自二战时期富特文格勒在德国的最后一场音乐会,他再度回归柏林将是两年半以后的事情。这是高度激情、幻想、控制力的稀有结合;乐曲、乐团和指挥高度结合的难忘例证。这是德国战败前的最后时刻,富特文格勒所喜爱和熟悉的一切都在他眼前瓦解了,大师的痛苦,激愤和无奈之情直接铸就了这个不朽的乐章。时至今日,这段录音听起来仍然是那么令人激动异常,这是无与伦比的绝唱。这段录音标志着一个时代、一种风格的终结。战后的富特文格勒虽然为世人留下了众多的音乐遗产,但二战时期作品中那些璀璨夺目的光芒,却已经永久地熄灭了。 这个录音是阿杜安先生在他的著作中着墨最多的,他用了几乎整整两个页面(中文版)来细细阐述这一录音,而且即使是阅读翻译得不甚精确到位的中文版,也能明显地察觉出这位乐评家对这个录音心怀无比敬畏之情。从他的具体用词和使用篇幅来判断,这十几分钟的音乐,应该是阿杜安先生所认为的,富特文格勒的艺术遗产中最重要和最精华的部分。
波利尼《贝多芬·第五、六、七钢琴奏鸣曲》
50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波利尼演奏贝多芬的四部《钢琴奏鸣曲》。演奏这些音乐性更纯粹的早期奏鸣曲,足见波利尼返璞归真的心路。其“无菌室”式的纯净发音,他在钢琴技术上的完美,会让你联想到法拉利、玛莎拉蒂等知名跑车或者米兰的高级定制成衣;在艺术上的造诣会让你想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等巨匠。演奏有“圣经”之称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需要高难度的技巧和结构把握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构建贝多芬深邃的音乐理念,而波利尼做到了。其力量与激情柔韧对峙,简赅隽永而又倾情尽吐,音色始终明丽,大片光线刺穿了贝多芬自我包裹的层层雾霭。波利尼恰如一位出色的雕塑家,精雕细琢又无痕可寻。
帕格尼尼《小提琴与大提琴合奏作品》
18
这张专辑是由出生在贝尔格莱德的小提琴家Stefan Milenkovich,联同大提琴家Riccardo Agosti及小提琴手Pier Domenico Sommati演绎多首帕格尼尼小提琴及大提琴合奏曲。 专辑收录了帕格尼尼的三重奏以及狂欢节嬉游曲二重奏,这几首作品是平日相当少见的录音。第一首《你的心里没有我》是意大利作曲家派西耶洛歌剧中的咏叹调,帕格尼尼将之改编为两把小提琴与大提琴的三重奏,而其中八段艰难的变奏,简直折磨着所有小提琴家的心灵。另外三首小提琴与大提琴的二重奏则相当轻快,应是为沙龙业余爱乐者所作。而《狂欢节嬉游曲》则是以当时意大利民间音乐为素材改编,轻快活泼。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担任小提琴演出的米兰科维奇,在灌录此作品时年仅十八岁,才华洋溢,颇有少年帕格尼尼之风。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郑京和《斯特拉文斯基、巴赫、巴托克》
郑京和《斯特拉文斯基、巴赫、巴托克》
这张专辑是著名小提琴家郑京和与钢琴家伊塔马尔·戈兰合作,1998年4月28日在东京三得利音乐厅举行演奏会的现场录音。这场音乐盛会中,郑京和演奏了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第二小提琴组曲》、斯特拉文斯基《二重协奏曲》、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奏鸣曲》、拉威尔《茨冈狂想曲》、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德彪西《美丽的黄昏》、克莱斯勒《美丽的罗丝玛琳》、《中国花鼓》等小提琴作品,涵盖了巴洛克、浪漫主义和现代的各种风格。郑京和以深厚的艺术内涵,轻松地将作品完美表现。她展现出惊人的演奏技巧,同时以美妙、多变的音乐折服现场的观众。戈兰的钢琴也配合得默契无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采用先进的录音,将东京三得利音乐厅丰满、润泽的声学效果完美收录,使这个现场录音成为一张演录俱佳的天碟级作品。 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BWV1068-2,此曲为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使此曲成为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是巴赫代表作品之一。此曲在巴赫死后100年后才大为流行。 巴赫《d小调第二小提琴组曲》BWV1004,巴赫依循了传统组曲架构,却又在最后放了一个《夏康舞曲》(Ciaccona),一首宏伟、有着完美比例的杰作。夏康舞曲本源自于拉丁美洲,于十六世纪流传至西班牙及义大利,特色是根据主题的和弦进行作为基础(顽固低音)不断的变奏,为一重音在第二拍上的三拍子舞曲,和我们所知同为顽固低音形式的帕萨卡利亚舞(Passacaglia)及佛利亚舞(Folia)最大不同在于《夏康舞曲》的顽固低音是可以被变形的,而且低音的进行是由主音走向属音。 《美丽的罗丝玛琳》是克莱斯勒青年时代创作的三首维也纳风格的圆舞曲之一。罗丝玛琳是克莱斯勒认识的一位年轻姑娘。这首小曲以轻快的笔法,生动而细致地描绘了她那美丽动人的神态和婀娜的舞姿。
14
18
波切利《我的圣诞节》
波切利《我的圣诞节》
这张专辑是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的圣诞歌曲辑。专辑同时囊括全美圣诞专辑榜与古典跨界专辑榜的双料冠军,超越了莎拉·布莱曼、约翰·威廉斯、伦敦管弦乐团所保持的纪录,成为古典跨界榜创榜以来拥有最多张冠军专辑的艺人。 这张专辑由波切利亲自选曲,架构出一个圣诞音乐地球村。而大卫·佛斯特独特细致的制作编曲功力,则赋予了经典另一种风貌,却又同时忠于原作韵味,质感浑然天成。从让教皇约翰·保禄二世感动落泪的招牌名曲《I Believe》,到13世纪传唱至今的圣歌《Adeste Fideles》,波切利展现了他多变而宽广的音域,在蝉连多年史上最畅销单曲的《White Christmas》中,可以听到波切利软语呢喃般的优雅声线;《Santa Claus Is Coming To Town》则充满感染力且趣味盎然;由金·凯瑞主演的电影《圣诞夜怪谭》主题曲《God Bless Us Everyone》,波切利魔力般的歌声为狄更斯的小说做了最佳注解;在《The Lord’s Prayer》中,更是超越歌唱极限,带来最具情感张力与流动力的声音演出。 如同拆开圣诞礼物般,波切利也为乐迷们带来惊喜,一次邀集了四大音乐领域的天后为专辑献声。与灵魂歌姬玛丽·布莱姬合唱震撼心弦的《What Child Is This》;和节奏蓝调女伶娜妲莉·高重新诠释父亲纳京高的畅销名曲《The Christmas Song》;还邀请了英国极受欢迎的威尔斯跨界女声凯瑟琳·詹金斯合唱《I Believe》;在DVD中则是和叱吒全美乡村乐坛30年的传奇天后蕾芭·麦肯泰尔携手合作《Blue Christmas》。此外,波切利还流露了童真趣味,与Jim Henson所创造的猪小妹、科密特青蛙等布偶群(The Muppets)一起合唱欢乐的《Jingle Bells》。 岁末时分,全世界都沉浸在节庆的欢愉氛围中,波切利衷心希望这张专辑能够暂时隔阻世间的纷扰,为人们带来喜悦和平静。收到这份美丽的音乐礼物,相信没有人会失望。
36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