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萨尔斯《大提琴演奏录音集》
33

卡萨尔斯《大提琴演奏录音集》

这套9CD合辑收录了大提琴家卡萨尔斯1926-1955年发行的全部录音,包括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贝多芬5部《大提琴奏鸣曲》、勃拉姆斯《第二大提琴奏鸣曲》、德沃夏克、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贝多芬、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钢琴三重奏》等经典曲目。 帕布罗·卡萨尔斯(Pablo Casals,1876年12月29日-1973年10月22日)杰出西班牙大提琴演奏家。他的演奏风格极其自然,线条纯净、乐句完美,音色情绪变化无穷、格调高雅。他为许多作品灌制的录音成了以后几代演奏家们公认的楷模。他对大提琴演奏艺术贡献甚大,赢得了全世界音乐家的尊重,公认他是“大提琴史上的帕格尼尼”。 卡萨尔斯对大提琴演奏的伟大贡献不只限于对演奏技巧的改革所做出的巨大努力,而且还有对久被埋没的巴赫大提琴组曲做出的重大发现、整理、注释并使其焕发出昔日的光彩。巴赫的6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巴赫音乐室库中一块光彩夺目的钻石。在巴赫于1717年至1723年创作这些组曲时,当时的人们对大提琴这种乐器的音乐表现认知程度还可说是微乎其微。因为当时的大提琴在乐队中还仅仅是一个充当演奏通奏低音的配角。但自从巴赫天才地创作了这六首大提琴组曲之后,才使得大提琴在乐器王国中的身价陡然备增,并确立了它的重要地位。在这些组曲中,一把大提琴不仅要演奏高音声部的音乐旋律,而且同时还要完成自身为这些旋律所提供的有机的低音伴奏,因此就大大地拓宽了大提琴丰富无比的表现力,所以这六首大提琴组曲对于大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可以说是一部划时代的音乐文献。
节目(109)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詹姆斯·高威《黄金般的长笛》
153
詹姆斯·高威(James Galway,1939年12月8日-)北爱尔兰长笛演奏家。素有“魔笛”之称的詹姆斯·高威对古典音乐的表现拥有无人可及的高超技巧,他魅力超凡的演奏几乎超越了所有音乐上的界线。他吹奏出的独特的音色、高深的音乐修养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演奏技巧使他成为最受尊敬和最出色的艺术家。 詹姆斯·高威是一名古典音乐家,但是他的声誉远远超越了古典音乐圈,从爵士乐到世界音乐,从电影音乐到流行,高威在各个领域都游刃有余。一般说来大多数乐手都坚守自己的领域,因为一旦跨出自己熟悉的领域,很可能因为失败的尝试而危及声誉。但是高威在古典音乐之外的尝试,不仅没有影响他的大师声望,而且吸引了各种不一样的听众群,让高威在世界各地享有超级明星般地号召力。 就像音乐家杂志所说的“毫无疑问,詹姆斯·高威,已成为长笛的传奇。”另外,CDReview的“一听就令人难忘的音乐”、FonoForum称为“黄金般的长笛”及TaleZurich说“詹姆斯·高威是少数古典乐手中真正懂得流行演奏乐的人”等称誉都再再说明,詹姆斯·高威的长笛演奏,早已摆脱乐团中配角的局面,他使长笛成为主角,并给了它多变化的角色,说他赋与了长笛新生命绝对不为过,他也将使他自己和长笛,在音乐史下留下一个永远的里程碑。
吉列尔斯《钢琴演奏录音》
25
这套合辑是钢琴家吉列尔斯1954-1972年间与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爱乐乐团、新爱乐乐团合作的演奏录音。
斯塔克《德沃夏克、巴托克·大提琴协奏曲》
--
这张专辑是大提琴家斯塔克与斯拉特金率领的圣路易斯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巴托克《中提琴协奏曲》(改编为大提琴演奏)。 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04,作于1894-1895年,是德沃夏克的代表作之一,而且也是少数几部广受世人喜爱的大提琴协奏曲杰作之一。此曲内容的深度、鲜明的形象以及交响发展的规模等方面,更接近于他的最后两部交响曲,可以说是德沃夏克停留美国期间的最后巨构,曲中旋律优美,更由于写作于美国,把美国的地方色彩和波希米亚民谣曲调巧妙地融合起来,产生独特的魅力。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思念,还有作者对初恋女友的哀悼,这些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可以给人巨大的感动。 巴托克《中提琴协奏曲》是中提琴协奏曲中的杰作,运用独特的表现手法鲜明表达出中提琴多重性格的戏剧性音色特点,将中提琴作为主奏乐器的温柔迷人的中音区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这首《中提琴协奏曲》表现了亢奋、忧郁、深沉的情感,其实正是巴托克本人性格中内向部分的真实写照。不仅是中提琴协奏曲中得杰作,也是现代派音乐中的先声。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巴托克、格里格《小提琴奏鸣曲》
巴托克、格里格《小提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薇尔德·弗朗与钢琴家米哈里·利菲茨合作,演奏巴托克、格里格、理查·施特劳斯的小提琴奏鸣曲。在这张专辑中,薇尔德·弗朗选了最难的曲目是巴托尔《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此曲当初是献给曼纽因,他灌录后,却很少有重量级的小提琴家敢尝试,原因是太艰难且吃力不讨好。即使巴托克的两部《小提琴协奏曲》都很受到小提琴家欢迎,这部《无伴奏奏鸣曲》因为音乐语言独特、再加上容易暴露出演奏家的弓法缺点,所以大家往往敬谢不敏,弗朗将此曲排在格里格非常浪漫、甜美的奏鸣曲之后,突显了两曲的时代语言强烈差异,但也更显示她对自己能让后者跟前者一样受到喜爱的信心。 而她的信心果然其来有自,不像梅纽因、甘乃迪等人,以较重的手法,在运弓时刻意保留了一种粗犷的冲击性音色,强调此曲的现代感,弗朗却是以像在处理巴赫无伴奏一样,每一个运弓都讲究优美的歌唱性,距离此曲问世半世纪后,第一次有演奏家大胆尝试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来诠释此曲,让人印象深刻,也改变了对此曲的既有印象。 专辑中的格里格《小提琴奏鸣曲》,近年来几乎已被遗忘,让我们更忘了早在一九二八年时,这部作品曾是拉赫玛尼诺夫和克莱斯勒经常在舞台上合奏、甚至录了经典唱片的曲子,弗朗以挪威人的身份诠释此曲,也留下了让人难忘的旋律美。
49
10
海菲兹《贝多芬、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海菲兹《贝多芬、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收录同为1955年的2个录音:1、海菲兹与明希指挥的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2、海菲兹与莱纳指挥的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创作于1806年的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与1877年至1878年间诞生的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77有着许多的共通之处,首先,两位作曲家都将它们“安”在了一个比较便于小提琴演奏D大调,都运用了传统的快-慢-快的三乐章形式进行创作;此外,两部作品还有着相同的命运,在刚刚上演之时遭到了激烈的抨击,但幸运的是,它们之后均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备受众人喜爱的作品,同时也成为了许多小提家用来权衡自己演奏水平的两部协奏曲。 海菲兹演奏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技巧堪称完美,演奏时冷峻的外表后面是被帕尔曼形容为“tornado(龙卷风)”的感情。海菲兹在贝多芬的曲子上很“用情”,但是没有丝毫拖沓,表现的非常大气。银铃般似的音色准确性,以及他所赋予音乐的高贵姿态,令人印象深刻。这种对感性和理性的完美平衡,让海菲兹的演奏不可被超越。 海菲兹演奏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真正完美体现了一种特质,没有拖泥带水、摒弃夸张滥情,稍快的速度和冷峻的音色,正如勃拉姆斯那严肃的面孔!而音符下面,情感却正炽烈地燃烧。海菲兹这种外冷内热的风格,极其适合诠释“古典其面、浪漫其心”的勃拉姆斯作品。
135
6
布鲁克纳《弦乐五重奏、间奏曲》
布鲁克纳《弦乐五重奏、间奏曲》
这张专辑是梅洛斯弦乐四重奏与中提琴家恩里克·圣地亚哥合作,演奏布鲁克纳《弦乐五重奏》、《d小调间奏曲》。梅洛斯弦乐四重奏(Melos Quartett)1965年成立于斯图加特的弦乐四重奏团,团名的灵感来自希腊歌谣《Melcher and Voss》。成员为:Wilhelm Melcher(第一小提琴)、Gerhard Ernst Voss(第二小提琴)、Hermann Voss(中提琴)、Peter Buck(大提琴)。 布鲁克纳《F大调弦乐五重奏》WAB.112,作于1879年。此曲是受当时的奥地利著名小提琴家,维也纳音乐学院院长所托写下的作品,公演于1881年维也纳。布鲁克纳深受莫扎特的六首弦乐五重奏的影响,尤其是莫扎特的几首使用两把中提琴的“中提琴五重奏”,布鲁克纳在写下他的第五交响曲之后写下了这首弦乐五重奏。热衷于谱写大块头交响曲的布鲁克纳,对自己仅有的这首弦乐五重奏相当满意,称之为“五把弦乐器的交响曲”。 这部弦乐五重奏今天似乎知名度不高,但实际上却是在布鲁克纳有生之年便大受欢迎的极少数作品之一。布鲁克纳一心营造交响圣殿,肯定是不善于写室内乐的。除了早年习作《c小调弦乐四重奏》(及附加的《c小调回旋曲》)外,唯一的成熟室内乐作品便只有完成于第五、第六两部交响曲之间的《F大调弦乐五重奏》(及替换谐谑曲乐章的《d小调间奏曲》)了,它的诞生事出偶然。
6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