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室内乐作品全集》
82

勃拉姆斯《室内乐作品全集》

这套11CD合辑收录了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创作的全部室内乐作品,包括钢琴三重奏、圆号三重奏、钢琴大提琴单簧管三重奏、小提琴奏鸣曲、钢琴五重奏、弦乐五重奏、单簧管五重奏、钢琴四重奏、大提琴奏鸣曲、单簧管奏鸣曲、弦乐四重奏、弦乐六重奏等。这套合辑的珍贵之处,在于集中了最优秀的演奏家阵容,可以说每部勃拉姆斯室内乐作品的版本,都是最优秀的。包括了一些最经典的名版。 勃拉姆斯的室内乐作品, 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在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中都是执牛耳的。勃拉姆斯既然有幸与巴赫、贝多芬那样一致被公认的大师并列“3B”,应该是毫无异议的大师吧? 事实却并非如此。不喜欢勃拉姆斯音乐的人绝非少数,“旋律艰涩、过于严峻、晦涩、格调阴郁”是人们批评他时最常用的词汇。同行中,把他捧上天去的固然也有,毫不留情讥讽嘲笑他的也向来不少。他的宿敌瓦格纳且不去说他,柴科夫斯基就认为勃拉姆新“没有半点才气”,英国作曲家布里顿竟然说:每次演奏完勃拉姆斯的曲子,他都觉得这音乐比他原来想象的还糟糕。对喜欢勃拉姆斯的乐迷来说,这种想法真是奇怪。
节目(96)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科利亚·莱辛《车尔尼·前奏曲的艺术》
--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科利亚·莱辛演奏车尔尼的《前奏曲的艺术》。 卡尔·车尔尼(Carl Czerny,1791年2月21日-1857年7月15日)奥地利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车尔尼是贝多芬最得意的学生,贝多芬曾在1801-1803年的三年间免费教他弹奏钢琴。他对于贝多芬的作品积极宣传,并在他的作品500号《钢琴理论及演奏大全》第四册的第二、三章中论述如何正确演奏贝多芬的作品。他能够背奏贝多芬的全部钢琴作品。车尔尼作为一名钢琴教育家,培养了弗兰兹·李斯特这样的学生。他也免费教李斯特弹琴,李斯特曾说:“我的一切都是车尔尼教我的。”作为一名钢琴作曲家,他一生写了无数钢琴练习曲,是学习钢琴的学生练习的基础教材。他的地位在于在贝多芬时代和现代钢琴演奏架起了一座桥梁。 车尔尼是19世纪上半叶维也纳钢琴学派的创始人,他总结了浪漫主义以前的注重指力的钢琴技巧,同时又指出了手臂重量的重要性,他在《钢琴理论及演奏大全》指出:“弹奏时,手的动作要藏起来,手指不可以抬得比必要时高。为了做得正确,有必要增强肌肉的内在紧张,在不破坏手指柔软运动的范围内,加入手臂的重量。”他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钢琴演奏架起了一座桥梁。 为一名钢琴教育家,车尔尼一生写了大量的钢琴练习曲,有编号的共有78本。他的练习曲强调指法技巧的发展,注重手腕动作有一定自由,同时注意应用渐强、渐弱的效果,是钢琴的基础教材。这些作品包括大量的前奏曲练习以及前奏曲与赋格作品。 《前奏曲的艺术》作品300,1834年出版,包含121首前奏曲,它们大多是20小节以内的快速跑动音型,需要演奏者具有纯熟的键盘演奏技巧与舞台表现力,但唯一的缺憾是它们没有多少内涵和意义可言,只是以纯粹的热身或炫技为目的。
李赫特《演奏德彪西作品》
33
这张专辑收录了钢琴家李赫特1961-1979年间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大音乐厅演奏德彪西作品的录音。在这段时期里,德彪西的作品在这位杰出钢琴家的曲目中占了上风。专辑的内容包括德彪《西贝加莫组曲》全套、《前奏曲》第二卷全套及《前奏曲》第一卷的部分曲目。 德彪西的音乐在创作中也极具特色,其旋律多为零散、不对称、片段的,甚至是不对称的,悠长的旋律变得琐碎、零散,却独具魅力,乐曲中采用多层次和弦,营造出飘忽不定、朦胧虚幻的朦胧美。这些片段音乐呈现给听众一幅生动的图画,这就是听觉和视觉的典型通感。在德彪西的音乐创作中,零散的音符更能够体现出画面感和事物瞬间的景象,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李赫特的技术游刃有余、演奏得心应手,对浪漫派作曲家作品的演绎,达到了极美如诗的境界;而演奏德彪西的作品,又给人以无比细致完美的感受。他的演奏不管是视谱或背谱演出,都能弹出杰出且深刻的音符,令人赞赏的演奏技巧,与对各个作品深邃且独特的了解,使得他在录音间或是现场音乐会上的每次演出都称得上是传奇。
阿蒂斯四重奏团《莫扎特·“海顿”四重奏》
40
这张专辑是阿蒂斯四重奏团演奏莫扎特的六部“海顿”弦乐四重奏。莫扎特共作有23首弦乐四重奏,创作时间自 1770-1790年,20年间中间中断了约10年。自到萨尔茨堡后,包括旅行曼海茵、巴黎期间,莫扎特未曾作过一首弦乐四重奏,直至移居维也纳的第二年,也就是1782年末,可以说是受海顿创作OP.33的启示,莫扎特在1个月内作成6首第十四至第十九号的《海顿四重奏》献给海顿。这是莫扎特23首弦乐四重奏中的精华。 《第十四号弦乐四重奏》“春天”,G大调,K387,即《海顿四重奏》的第一首,作于1782年12月21日。第十四号至第十九号的6首弦乐四重奏,系莫扎特以海顿的创作成果为出发点,作成之后请海顿到家中欣赏,又题献给他的。这套四重奏在主题的逻辑展开上体现了出类拔萃的技巧,形成了古典乐派在室内乐表现中的颠峰。 《第十五号弦乐四重奏》,d小调,K421/417b,作于1783年,即《海顿四重奏》的第二首。 《第十六号弦乐四重奏》,降E大调,K428/421b,作于1783年6月或7月,即《海顿四重奏》的第三首。 《第十七号弦乐四重奏》,降B大调,K458,即《海顿四重奏》的第四首,作于1784年9月9日。这首四重奏因一开始就使用狩猎的号角而称为《狩猎四重奏》,是6首《海顿四重奏》中最有海顿味道的一首。 《第十八号弦乐四重奏》,A大调,K464,即《海顿四重奏》的第五首,作于1785年1月10日。 《第十九号弦乐四重奏》,G大调,K465,作于 1785年1月14日,即《海顿四重奏》的第六首。此曲因序奏一开始就出现不协和音而标题为《不协和音》(Dissonani)。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左章《拉威尔·李斯特》
左章《拉威尔·李斯特》
这张专辑是青年钢琴家左章的演奏录音,收录了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独奏曲《夜之幽灵》和李斯特《第二钢琴协奏曲》,展现了她的演奏技巧与音乐诠释上的才华。左章对拉威尔两部作品的演奏具有女性敏锐的直觉与活力:《G大调钢琴协奏曲》、《夜之幽灵》,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象;在李斯特《第二钢琴协奏曲》中,左章的演奏行云流水,与指挥帕沃·贾维大师以及爱乐管弦乐团的合作融洽无间。 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作于1929-1931年间,为配合作曲家第二次出行美国而作,它是拉威尔在他的出生地,即法国与西班牙接壤处的巴斯克地区经过多次徒步旅行而获得灵感,又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写成的。第二乐章中长达36小节的独奏主题是作曲家在森林漫步中的内心独白。此曲含有爵士风格,在技巧上则受李斯特的影响。 拉威尔《夜之幽灵》作于1908年,它是拉威尔根据贝朗特的诗歌而写的三首钢琴音诗:《水妖》、《绞刑架》、《幻影》,全曲结构像奏鸣曲的三个乐章。每首乐曲具有不同的音乐特色,《水妖》以旋律见长,《绞刑架》以和声取胜,《幻影》有极其复杂的节奏。它们构成一个整体,带有浪漫主义的神秘色彩。 李斯特《A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于1839年。此曲是抒情而充满诗意的,狂想曲型的。
153
12
海菲兹《重见天日》
海菲兹《重见天日》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大师海菲兹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从未被发表过的“新”录音。其中包括有一些大师未同意出版的音乐会实况的几个曲目,例如他在青春期拉奏的五首短曲、20年代和钢琴家Isidor Achron联合演奏的西班牙乐曲《Valencia》、格里格的《c小调第三奏鸣曲》和勃拉姆斯的《G大调第一奏鸣曲》等都是市面中非常少见的海菲兹演奏录音。这张专辑的母带虽然是留声机时期的单声道录音,但经过录音师精心制作,小提琴中蕴含的深刻感情也尽释眼前,令人更加怀念这位一代小提琴宗师。专辑的录音质量一流,是小提琴爱好者的必备参考。 亚莎·海菲兹(Jascha Heifetz,1901年2月2日-1987年12月10日),犹太血统的美籍俄国(立陶宛)小提琴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海菲兹的演奏技巧准确而辉煌,音色纯净而优美、圆润而饱满,富有激情 ,具有动人心弦的特殊魅力。他的力度和色彩变化非常丰富,那绝妙的韵味常常使人陶醉其中。 海菲茨的运弓,充满弹性和力度,他对弓子的压力很大,发出极宏亮的声音;与此对应的是左手有力揉弦带来的辉煌音色。他的演奏表情深刻,强弱对比出神入化,速度相应都比较快。海菲茨的演奏曲目极广,1925-1948年,在他的艺术巅峰期,对各种类型的作曲家他几乎都留有录音,其中最为出色者还是民族乐派的作品,这类作品最能适合于他表现其激情的需要。
168
12
安娜·莫芙《女高音演唱专辑》
安娜·莫芙《女高音演唱专辑》
这套合辑是为了纪念女高音歌唱家安娜·莫芙逝世十周年而特别发行的限量版本,收录了她1960-1974年间的演唱录音,其中包含了四张首度发行CD的专辑。所有模拟母带均以24位/96kHz的技术加以数字化重新处理,效果更胜以往,是回味当代名演的最好选择。 在这套合辑中,安娜·莫芙与多位歌手合作,包含上个世代的男高音代表人物史帝法诺、贝冈吉与克劳斯。参与的指挥更包括莱布维兹、塞拉芬、史托科夫斯基、马格等。 安娜·莫芙(Anna Moffo,1932年6月27日-2006年3月11日)美国歌唱家,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有意大利血统。1950-60年代活跃于乐坛,因其歌声与美貌而受欢迎。好莱坞曾有意请她拍电影,但因母亲有意让她当修女而拒绝。1955年获得奖学金,进入罗马的圣奇西利亚音乐院求学。二十三岁挑战《蝴蝶夫人》一角,让她一夕成名。之后她饰唱《法斯塔夫》与《梦游女》的女主角,结果吸引卡拉扬,邀请她到萨尔兹堡音乐节合作《法斯塔夫》以及此剧的唱片录音。而卡拉丝演唱的《波西米亚人》,也指定由她唱对手角色穆赛塔。当时的她可说集千万宠爱于一身。 1957年莫芙与制作人马里欧·兰夫蓝基结婚。1959年她在大都会歌剧院首演《茶花女》之薇奥丽塔一角大获成功,并因此与剧团展开长期合作,而当1976年她退休时,也是选择此角色告别舞台。1960-1973年之间,在意大利当地的电视台担任主播,被选为意大利最美丽的10位女性之一。除了歌剧,她也演唱清歌剧与艺术歌曲,曾拍过四部电影。 莫芙的歌声柔和恬淡、用情真挚、细腻而温柔,对于乐曲中的抒情性控制得宜,由内而外散发出典雅高贵的气息。与戏剧性的作品相比,她更适合演唱抒情的作品。莫芙的嗓音低沉丰满、优雅,线条明晰匀称。虽然音量不大,但音色温暖而丰富,有着柔和的色彩和天鹅绒般舒适的低音区。她敏捷的花腔技术使她能胜任露契亚这样的高难度唱段。她与男高图克和男中音梅里尔合作演出的《茶花女》以她赋予主人公细腻感伤的演绎至今仍为人们称道。莫芙演唱的音质纯净清脆,线条明晰匀称,音量不大,却充盈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251
158
普拉西多·多明戈《男高音》
普拉西多·多明戈《男高音》
这套专辑是著名的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普拉西多·多明戈的精华辑。CD1收录了多明戈演唱的威尔第、普契尼著名歌剧咏叹调;CD2收录了多明戈最擅长演唱的声乐作品;CD3收录了多明戈演唱的多首歌曲。 普拉西多·多明戈(Placido Domingo),1941年出生于马德里,著名的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他的演唱嗓音丰满华丽、坚强有力,胜任从抒情到戏剧型的各类男高音角色。他塑造的奥赛罗、拉达美斯等形象,气概不凡、富于强烈的戏剧性和悲剧色彩。他还演唱过不少脍炙人口的小歌,又是位颇得好评的钢琴家和指挥家。 多明戈是当今最受尊敬的艺术家之一,经常被誉为“歌剧之王”、“真正文艺复兴式的音乐家”。多明戈原本是以男中音起家,但音域宽广的他立刻在男高音领域获得非凡的成就。尤其他不凡的表演天分和执著的事业心,使得多明戈能不断尝试新的戏码,从最初的抒情男高音到后来的戏剧男高音及瓦格纳歌剧,甚至跨足指挥领域,全都赢得观众的热爱。多明戈的演唱以抒情性见长,充满情感和戏剧性的征服力,他的舞台感觉好,表演细腻准确,表演上的才能甚至高于演唱的技巧。多明戈的高音不如帕瓦罗蒂漂亮,但他有一种美丽的音色,嗓音宽厚,他演唱带悲剧色彩的男高音尤有魅力。多明戈在歌剧中的表现,除奥赛罗之外,应该是与萨瑟兰合作的《霍夫曼的故事》、与科特鲁巴斯合作的《茶花女》以及和里恰蕾莉合作的《阿伊达》。
152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