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豪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68

巴克豪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这套8CD合辑收录了钢琴家巴克豪斯1953-1969年演奏的贝多芬全部钢琴奏鸣曲录音。 在老一辈的钢琴家中,巴克豪斯因演奏追求气魄、触键有力,有“键盘狮王”之称,在演绎贝多芬作品中,体现出极强的张力。巴克豪斯在64岁之前专致于现场演奏,未录过唱片,所以实际我们在唱片上听到的是这位钢琴大师晚期的录音,追求的是自然与清越,那种强劲的击键已不多见,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的是自然与清越中那种有张力的冷峻。 这套巴克豪斯晚年在Decca录制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有着超凡脱俗的寂静与深度,是值得收藏的佳品。
节目(102)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佩特伦科《苏克·阿兹拉伊尔交响曲》
--
这张专辑是基里尔·佩特伦科指挥柏林喜歌剧院管弦乐团,演奏约瑟夫·苏克《“死神阿兹拉伊尔”交响曲》。这是2004年现场演出的录音。 约瑟夫·苏克(Josef Suk,1874-1935)捷克作曲家、小提琴、中提琴演奏家。(捷克两个著名音乐家都叫这个名字,他们是祖孙,为了区分,一般把爷爷叫老苏克,孙子叫小苏克。)老苏克是安东·德沃夏克的学生和女婿。 1874年1月4日生于捷克的克来科维斯。早年从其父学习音乐。1885年入布拉格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和作曲。1892年夏毕业后又在学院停留多年,随德沃夏克学习室内乐和作曲,并成为其最得意的门生。同年他到德沃夏克在布拉格南部乡村维索加的别墅作客期间,与老师的女儿奥蒂丽娅深深相爱,并在1898年与她共结连理。 1891年苏克离开维索加后,即在无限思念和怀恋的心情下,创作了著名的小提琴独奏曲《小夜曲—爱之歌》,以寄托自己美好的回忆。因乐曲柔美而明朗,与他早前的一些情绪低沉、色彩黯淡的作品迥然不同。1894年12月25日他在布拉格音乐学院首次演奏这首曲子后,使他一举成名,奠定了他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在捷克音乐史上的地位。 苏克的音乐生涯大致可分为3个部分,作为小提琴家,他是“捷克弦乐四重奏团”(初名为“波希米亚”)的创始人之一,并在1892-1933年间一直担任该乐队的第2小提琴手,演出了超过4,000场音乐会,曾到过许多国进行旅行访问和演出。他的演奏音色华美,表达含蓄、变化多端,演奏技巧极其丰富,以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将小提琴高贵典雅的气质发挥到了极致。1922年起任布拉格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后任院长。作为作曲家,他自《爱之歌》后就受到世人的注目。尽管他喜欢室内乐,但最受欢迎的还是他的管弦乐队作品。 苏克的第二交响曲《死神阿兹拉伊尔》是为悼念亡妻而作。1905年德沃夏克去世后不久,奥蒂丽娅也相继离去,这给他很大的打击。全曲情绪哀婉,富悲剧性。该部作品的创作几乎经过了30年,反映了他深刻的内心痛苦和斗争。而作为教育家,他曾培养了包括博胡斯拉夫·马蒂努在内的30多位著名作曲家。1935年5月29日,他在布拉格附近的贝内绍夫去世,享年61岁。
拉威尔作品全集
--
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 1875.3.7-1937.12.28)法国著名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 2012年12月28日是法国印象派作曲家拉威尔在巴黎辞世75周年的纪念日,特别推出这套录音史上首度发行的拉威尔作品全集,以纪念这位伟大的作曲家。 拉威尔是一位自我要求非常严格的作曲家,可惜1932年因为车祸造成脑部受伤,开始出现类似失语症和心不在焉的情形,当时他才五十七岁,但却因此无法创作,脑海中依然会浮现曲调旋律,但却无法据此写下来。五年后他为解决这问题,毅然接受脑部手术,却因此长眠不起。过世后,世人对他一生私事几乎一无所知,没人知道他和谁交往过,性向为何。据说他曾向女性小提琴家伊莲荷丹慕韩洁求婚,但他始终否认,只说自己唯一爱过的人是音乐。 因为拉威尔追求完美的个性和对音乐的热爱,许多作品都在完成后又被他毁弃。根据法国音乐学家马赛玛纳的收集统计,所留下的作品,总共85部,第一部是1888年的钢琴奏鸣曲乐章,但其乐谱已经遗失,因此真正有乐谱的第一部作品是同年的《格里格主题变奏曲》,第85部则是只留有草稿,于1932年写作的神剧《莫吉亚纳》。而真正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则是同年为电影而写,由男中低音演唱的三首联篇歌曲集《堂吉诃德的杜西妮亚》。
诺灵顿《斯特拉文斯基·莫扎特·交响作品》
15
这张专辑是指挥家罗杰·诺灵顿爵士与萨尔兹堡学院室内乐团合作,1998年7月在萨尔兹堡音乐节演出的现场录音。曲目包括斯特拉文斯基《协奏舞曲》、莫扎特《D大调嬉游曲》、《第41交响曲》。 莫扎特《D大调嬉游曲》K136,作于1772年。 莫扎特《第41号交响曲“朱庇特”》K551,完成于1788年。此曲是莫扎特三大交响曲的压轴之作,其规模宏大、壮丽灿烂,在他众多杰出的作品中,堪称为最优秀的器乐曲作品。也是莫扎特发挥其作曲特色的代表作品,表现了莫扎特晚年娴熟的作曲技巧。此曲还是均衡对照的典范。朱庇特是罗马神话中最高的创造神之名,把它作为此曲的别名是十分相称的,但这并非莫扎特本人订的名称,而是后人加上的。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布赫宾德《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
布赫宾德《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布赫宾德与哈农库特指挥的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勃拉姆斯的两部钢琴协奏曲。这是1998-1999年在阿姆斯特丹的现场演奏录音。布赫宾德的演奏追求简单的线条、不加雕琢的简约,展现了德奥音乐的正统诠释风格,哈农库特曾对他说:“你演奏的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有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声音。”通过这版演奏录音,布赫宾德的演奏功力受到全世界乐迷的肯定。 《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15,完成于1858年。起初是一首双钢琴变奏曲,之后有意改写成交响曲,最后却成为一首钢琴协奏曲。由于勃拉姆斯本人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同时又和天才女钢琴家克拉拉·舒曼相互商讨才写出这首协奏曲,所以此曲要求有相当高深的钢琴弹奏技巧。它以宏伟的构思和史诗般的概括性,反映着波涛澎湃的、憧憬式的遐想。 《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83,作于1881年。此曲具有勃拉姆斯所独有的沉着与厚重,同时又有他明朗、温柔的另一面。1878年春,勃拉姆斯到意大利旅行,这一南欧古国的风土人情给作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由此勃拉姆斯开始构思这首乐曲。1881年三月,作者再度访问意大利,这一次彻底唤起了他的灵感,于是回国后立刻伏案疾书,当年夏天便完成了此曲。实际上,此曲中的意大利风格并不明显,但无疑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堪称勃拉姆斯的代表作品之一。
52
7
布赫宾德《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布赫宾德《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这套9CD全辑是钢琴家布赫宾德演奏贝多芬的32部钢琴奏鸣曲,这是他在萨尔兹堡音乐节的现场演奏录音。没有做作、没有失控,没有刻意而为的斧凿之痕,这是最具亲和力的贝多芬演奏。音乐超越了音响条件的局限。“发自内心、抵达内心。” 从头至尾,最让人感动的是大师在技术的高度熟稔和音乐表达的清新自然这二者间达到的堪称完美的平衡。早期奏鸣曲的清新感以及贝多芬的即兴和幻想色彩,在布赫宾德的维也纳式音色中体现为最本真的表达,有时让人自然地想到以伟大的即兴大师著称于当时的贝多芬本人——事实上,在很多时刻心甘情愿地闭上眼睛,完全放任自己的思绪和情感穿越时空,到二百多年前的维也纳,相信听到的就是贝多芬大师本人的演奏。有些为贝多芬早期钢琴创作所独具的效果,如《田园》末乐章尾声的风笛式低音,十六分音符的颗粒感与分量感是以高度考究的精湛手法弹奏的。 在《热情》中,布赫宾德敏锐的风格感使他极为得体地加强音色的分量和表情饱和度,但即使在技术上最棘手的段落,包括那些低音区的深沉咆哮,音乐的内在流动感也丝毫未受影响。听这样的音乐,你不能不慨叹像凯泽这样的评论大家的独到眼光。他慨叹:布赫宾德最大的与众不同,在于他的演奏彻底远离浮华,而这是演奏贝多芬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后期作品常难以彻底避免的现象。 济慈在他的《希腊古瓮颂》结尾有这样的诗句:“美即真,真即美。”而这是极难达到的境界。太美的东西常是需要牺牲真实方能得到的。而在布赫宾德的演奏中,这二者以如此自然的方式达到了统一。
190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