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幼儿向儿童的过程

00:00
56:11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阿杰的有声

阿杰的有声

你好,我是阿杰,很高兴认识你
关注
语言的突破与沟通的艺术
55
本书是卡耐基最早的作品之一,是一本教导人们如何在演讲与口才方面突破语言障碍、获得成功的指导读物。书中所倡导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并不局限于演讲本身,它们同样适用于生活中人际交往的语言沟通。阅读此书并认真按照书中所指导的方法坚持练习与实践,你即会拥有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离成功越来越近。该书出版后,在人类出版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10年之内就发行了2000多万册。作为“卡耐基公开演讲与人际关系课程”的主要教科书之一,本书成为世界上最受推崇的“语言教科书”。
妈妈送给青春期儿子的书
15
送给天下父母的青春期南海成长笔记,让父母面对儿子的教育时不再束手无措,成为男孩青春期最知心的良师益友。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
12
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中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也是孩子可塑性最强的一个阶段,他们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性格、习惯及个性往往会伴随他们一生。小学阶段也是孩子的身心发展趋向成熟的一个时期。 有很多小学生的父母并不知道该怎样正确教育自己的孩子,也不了解 孩子的需求,面对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更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引导 和帮助,本书就能够为父母们解决这一难题。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写作文,有套路
写作文,有套路
更多课程,请关注千寻妈咪,以下是本次课程的简介: 写人物难点: 人物描写是作文里面的重点和难点,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是写好作文的前提,不管是记叙文还是小说,都需要通过刻画丰富的人物形象,在读者脑海中生动地展现出来。 现在的很多孩子,一提到写作文,脑海中总是不自觉地浮现这些素材: 1、写老师,总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批改作业到深夜,生着病还坚持来上课; 2、写爸爸,总是把爸爸写得很严厉而充满慈爱,父爱如山; 3、写奶奶,总给我们慈祥而和蔼的感觉; 4、写妈妈呢,雨中送伞、上学放学接送等等事例。 这些,已经成为很多孩子写作文的固定套路。 但你知道吗,同样的素材,写的人越多,越难出类拔萃吸引读者的注意,考试拿不到高分也就很正常了。 如何写好一个“坏人” 本堂课,吕老师教你如何用欲扬先抑这个神奇的写作手法,从整体上改变一篇文章的风格,做到“开头吸引人,阅读越精彩!” 写老师,先写老师的严厉; 写爸爸,先写爸爸的缺点; 写奶奶,先写奶奶的“古怪”; 写妈妈,先写妈妈的“忙绿”。 您一定会说,好出乎意料,根本不按常识出牌! 但您知道吗,这远远不够! 如何用好欲扬先抑写法,吕老师已经给您总结最精髓的妙招,请一定要认真听课,做好笔记。 课程大纲: 第一课:你敢写一个“坏人”吗?— —欲扬先抑写好一个人物 第二课:红花需要绿叶衬— —衬托人物品格 第三课:换个角度,也是风景!— —换位思考 第四课:横看成岭侧成峰— —侧面描写 第五课:你的闪光点在哪里— —细节决定成败 第六课:吊人胃口来记事— —悬念迭起
33
1
三分钟讲科学 好好听的科学
三分钟讲科学 好好听的科学
*免费提供部分试听音频,喜欢我们请关注“小科实验室”微信公众号收听更多精彩内容哦!关注我们还可以免费试看4节科学课!小科实验室公众号ID:Kids-lab 每个孩子一迈入3~6岁这个阶段, 出于对周边事物的好奇, 就会开始产生非常多的为什么。 或许是好奇为什么飞机可以在天上飞? 或许是好奇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又或许只是好奇大象的鼻子为什么那么长? …… 出于对各种事物源源不断的好奇心, 也开始源源不断地向粑粑麻麻、 老师、甚至是小伙伴们发出疑问。 这是为什么呀? 为什么呀? 究竟为什么呢? 可想要认真孩子们解答每一个问题哪有那么容易。 粑粑麻麻们翻阅各种书籍,因为无法用孩子的语言为他们讲解,反而被孩子一直打断,提出了更多的为什么。 网络上各种纷繁的“十万个为什么”数不胜数,照本宣科,讲解的深度也达不到要求,孩子听不懂……不仅浪费时间,反而让粑粑麻麻和孩子们都愈加苦恼。 想让孩子成为科普小达人? 想让孩子真正了解每一个“为什么”背后的答案? 粑粑麻麻想要解放自己? 现在机会来了! 小科实验室旗下科普音频系列课程 “三分钟讲科学”帮你解决! 由儿童科学教育专家精心选题并录制 3-6岁学龄前儿童最喜欢最好奇的主题 对生活中各种常见的事物及现象 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 再用孩子们最易懂的语言为他们讲解 只需3分钟,每一段碎片时间都可以听 主播老师声音柔美,亦可伴孩子每晚安然进入梦乡 每期21节音频课程 每天3分钟,收获一个科学小知识! 连续收听21天,培养科学思维好习惯! 订阅全年共252节,成为科学小达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本专辑免费提供部分试听音频,喜欢我们请关注“小科实验室”微信公众号收听更多精彩内容哦!关注我们还可以免费试看4节科学课!小科实验室公众号ID:Kids-lab
53
4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