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论说文集》
65

《培根论说文集》

主播:峰渊Leon
《培根论说文集》也可冠之以英国的《论语》,其论题同样涉及修身,处世,教育,政治学,伦理学等诸多方面。该书收录培根的58篇完整随笔,包括《论读书》《论真理》《论美》等名篇。内容广博,言简意赅,包含许多洞察秋毫的经验之谈和名言警句,极富哲理性和启发性。培根是用喻高手,其文章中充满了有趣而又贴切的比喻,令其文章生色不少,同时逻辑体系也非常清晰。
节目(59)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峰渊Leon

峰渊Leon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峰渊Leon
关注
《叔本华思想随笔》叔本华 著 韦启昌 译
57
《叔本华思想随笔》作者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Arthur ,1788—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译者韦启昌是一名旅居澳大利亚的中医。自20世纪初,叔本华的思想和著作传入中国以来,“韦译叔本华”在读者中有很大知名度,由韦启昌翻译的叔本华系列——《人生的智慧》《叔本华思想随笔》《叔本华美学随笔》《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出版12年来,4次改版,经久不衰。而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在2008年出版的《叔本华思想随笔》,便是其中的一本代表作。 本书虽然讨论的话题众多,但里面贯穿着的基本思想主线清晰可辨,涉及哲学和智力的关系,人的意欲和智力的关系。还有就是,叔本华在心理学、文学、历史、美学、伦理学等多个领域提出了深刻见解,通俗而有力地回答了人类一直求解的重要问题。叔本华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把真理裹以最朴素的语言外衣,从而让真理直接发挥其必然具备的震撼力。因为深刻,所以朴素;因为朴素,更见深刻。
《美学理论》阿多诺 王柯平
53
《美学理论》是阿多诺的美学代表作,汇集了其“美学思想的精髓”。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持守否定辩证法与批判理论等运思策略,在本书中进行了贯通古今的多维论证,深入地追溯了艺术的历史演化流变过程,检视了古今美学理论的长短利弊,分析了现代艺术的特殊职能,揭示了艺术与社会的双重关系,反思了资本主义现代性与社会总体性的种种影响,彰显了现代艺术哲学或美学的悖论特征,同时也指陈了未来美学的新生条件与发展途径。其中对文化产业,技术效应、娱乐导向、物化现象、真理性内容、行政化操控以及“反世界”艺术的批判反思,充满前瞻性和后现代性的真知灼见。
人生低谷期的头脑转换法 多湖辉  王洁
--
《人生低谷期的头脑转换法》[日]多湖辉 著 王洁 译。“当一个人对人生灰心、失望,感到走投无路的时候,正是他转败为胜的绝好时机。因为在这样的危机关头,如果他能够毅然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转换思维方法,就可以走在那些拘泥于旧有生存方式的人们面前。”——多湖辉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影子兵读经典】追忆似水年华 第一部
【影子兵读经典】追忆似水年华 第一部
欢迎添加~ 主播Q群:536352229 主播微信公众号:影子兵 微信公号有专属节目、笑笑的早安音乐、以及主播全网所有有声书链接 传统媒体资深主播影子兵播讲 稿件内容来源于网络 《追忆似水年华》(又译为《追寻逝去的时光》)是20世纪法国伟大小说家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的长篇巨著,以其出色的心灵追索描写、宏大的结构、细腻的人物刻画以及卓越的意识流技巧而风靡世界,并奠定了它在当代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法国著名传记文学家兼评论家A·莫罗亚在1954年巴黎伽里玛出版社出版的《七星丛书》本的《追忆似水年华》序言中写道:“1900年至1950年这五十年中,除了《追忆似水年华》之外,没有别的值得永志不忘的小说巨著。不仅由于普鲁斯特的作品和巴尔扎克的作品一样篇帙浩繁,因为也有人写过十五卷甚至二十卷的巨型小说,而且有时也写得文采动人,然而他们并不给我们发现‘新大陆’或包罗万象的感觉。这些作家满足于挖掘早已为人所知的‘矿脉’,而马塞尔·普鲁斯特则发现了新的‘矿藏’。”这也是强调《追忆似水年华》的艺术优点就在于一个“新”字。然而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不在于单纯的创新,也不在于为创新而创新,更不在于对于传统的优秀艺术传统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从零开始的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灵魂,然而创新绝不是轻而易举的,绝不是盲目的幻想。《追忆逝水年华》的创新是在传统的优秀艺术基础上的发展。 法国诗人P· 瓦莱里和著名评论家、教授A·蒂博岱(1874-1936)都在他们的评论中夸奖《追忆逝水年华》的艺术风格继承了法国文学的优秀传统。 安德烈·纪德和蒂博岱都提到普鲁斯特和十六世纪的伟大散文作家 蒙田(1533-1592)在文风的旷达和高雅方面,似乎有一脉相承之妙。还有别的评论家甚至特意提到普鲁斯特受法国著名的回忆录作家圣·西门(1675-1755)的影响。外国作家如 毛姆、 弗吉尼亚·伍尔夫、 纳博科夫、 海明威等都曾高度评价过这部作品。
215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