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Canzona per Sonare No

00:00
02:15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先恒课堂

先恒课堂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先恒课堂
关注
二胡之韵名曲欣赏 伴奏
1327
著名二胡教育家、演奏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协二胡协会副会长、原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教授王永德指导,江苏省民族乐团伴奏,王爱康指挥,蔡超、崔俊演奏。
阳关三叠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1002
专辑中汇集中国古代经典十大名曲。古韵经典,脍炙人口的乐曲通过演奏家们的精彩演绎,优美抒情的旋律,让人心旷神怡。
春涧流泉
1020
春涧流泉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安东尼奥·罗塞蒂《双圆号协奏曲》
安东尼奥·罗塞蒂《双圆号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约翰内斯·莫苏斯指挥巴伐利亚室内爱乐乐团,与圆号演奏家克劳斯·瓦伦多夫、萨拉·维尔斯合作,演奏安东尼奥·罗塞蒂的四部《双圆号协奏曲》。 安东尼奥·罗塞蒂是古典主义时期一位不可忽略的伟大作曲家,他在圆号创作方面有了极大的成就,影响了整个古典主义时期,尤其是对莫扎特圆号作品的创作影响颇深。 圆号,唇振动气鸣乐器。又称法国号。广泛用于交响乐队、军乐队中的铜管乐器。铜制螺旋形管身,漏斗状号嘴,喇叭口较大。古典的圆号音高为F或降B调,有4个阀键(有直立式和旋转式两种),用增加管子长度的办法降低圆号自然泛音的音高。阀键使得演奏者能够吹奏从低音B到高音F之间的所有半音。圆号是移调乐器,记谱用高音谱表,比实际音响高五度。现代最常用的是F调圆号,有许多演奏家使用双调圆号,这种圆号有一个由左手拇指控制的F附管的阀键,用以增加长度,使圆号从降B调转入较低音域的F调。圆号演奏者可将手插入喇叭口,这样既可减弱音量又可改变音色,形成阻塞音,也可使用梨形的弱音器,但不改变音高。用阻塞音和弱音器后音量减小,弱奏时音色温柔、暗淡,有远距离的效果,强奏时发出粗犷破裂般的音质。现代圆号是由1650年前后法国的猎人号角发展而来,为了能在一个号上吹出各种调来,演奏家曾在号嘴下装有可插接的管,德国的A.J.汉佩尔改进了这种装置。17世纪进入管弦乐队,19世纪初直升式阀键由F.布吕默尔和H.施特尔策尔发明,被众多制作家采用。大约在1900年新近发明的双调圆号替代了人们所喜欢的F调阀键圆号。圆号声音柔和、丰满,和木管、弦乐器的声音能很好地融合。在交响乐队中 ,通常使用4支圆号。
40
13
普罗科菲耶夫、巴托克《钢琴协奏曲》
普罗科菲耶夫、巴托克《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阿格丽奇与迪图瓦指挥的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第一、第三钢琴协奏曲》、巴托克《第三钢琴协奏曲》。 阿格丽奇这位当世最特立独行的杰出钢琴家,不常灌录唱片,许多录音都是她的现场演出。这是少数特地进录音室灌录的专辑之一。录音中她弹奏自崛起乐坛以来就引人称道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并加录了《第一钢琴协奏曲》。阿格丽奇性格中叛逆和独特的部份,有许多地方和普罗科菲耶夫这些协奏曲相当接近,而她也从马加洛夫和罗斯特洛波维奇那里听到许多关于普罗科菲耶夫的轶事,加深了她在诠释这些乐曲时独特的风格。阿格丽奇在还是学生时,就是听着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起床的,她的室友总在她睡觉时就练习这首协奏曲,让她在潜意识里吸收这首协奏曲的各种风貌。日后更因为与马加洛夫这类俄国钢琴家相熟,学得了俄国人的诠释手法。 阿格丽奇对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熟稔程度,己到了随时要她从睡梦中起来弹奏,她都可以如履平地般的轻易,这首协奏曲已经深入她的潜意识和脑海中,如今她在事隔30年后再度灌录此曲,意义自是非比寻常,显示她已有自信走出她年轻狂傲的阴影,树立成熟钢琴名家的风范。她与前夫迪图瓦合作,另外灌录了巴托克《第三钢琴协奏曲》。这是巴托克晚年后采取中庸、抒情路线后的作品,音乐题献给他的爱妻,经常流露出温暖的一面。阿格丽奇在探索了拉赫曼尼诺夫第三协奏曲后,再探索这首近代最伟大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也自有她不凡的诠释典范。
277
9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卡尔·伯姆》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卡尔·伯姆》
这张专辑是奥地利指挥家卡尔·伯姆的录音精选辑。参与演奏的乐团:爱乐管弦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乐团。 卡尔·伯姆(Karl Bohm,1894年8月24日-1981年8月14日)奥地利指挥家,二十世纪著名的指挥大师。卡尔·伯姆指挥音乐作品,给人以纯正、端庄、沉稳、深厚的感受,而不会给人们带来不安和浮躁的情绪。伯姆的音乐手法是简洁、清爽、有力,排斥了浪漫主义的过度伤感,也不沉溺于放纵的技巧表现,实现了平衡巧妙、音响柔和、节奏稳固的音乐效果。 在音乐内在意义的表现方面,伯姆的方法是不过份地注入感情,不牵强地借助理念和逻辑来表达作品,而是从作品固有的形式中去把握其内在的美;例如在指挥瓦格纳歌剧时,伯姆也不是突出、夸张瓦格纳的激情和虚华的浪漫情感,而是化泛滥为收敛,将纯粹的内在音乐精神凝聚起来,表现出紧张、庄重的美。 卡尔·伯姆是一位对艺术极其认真严肃的指挥家,亦是一位典型的继承维也纳传统的指挥家,他的指挥风格是严谨、端庄、自然、质朴和深邃。伯姆诠释作品时,总是抱着一种客观笃实的态度来研究作品的内容,并力争用一种明确朴素的手法来引导乐队表现出作曲家的意图,从这一点看来,他是一位富于理性的指挥家,而正是这种有着极强控制力的理性,才使他将古朴的维也纳风格保持得那样正统、完好和自然;伯姆的指挥有着异常高雅的意境和气质,人们可以从他指挥演奏的乐曲中感受到一种丰富的艺术修养和深邃的思想性,总是力求作到朴实、稳重和深厚。 伯姆在20世纪指挥艺术史上,是一位引人注目的德奥歌剧和交响乐指挥权威;在歌剧方面,他对莫扎特、贝多芬和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有着权威的演释,而这其中又尤以莫扎特和理查·施特劳斯最为突出——对于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来说,他的演释具有特殊的积极意义,这位大作曲家兼大指挥家,不但是伯姆在艺术上的一位恩师,同时也是他的一个志趣相投的朋友。 伯姆作为交响乐指挥家也有着极为光彩的业绩,他对于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和理查·施特劳斯等人的大量交响音乐作品,都有着很有特色的演释。伯姆虽然一生中指挥了大量的作品,然而他却不是一个指挥曲目丰富的指挥家,这种情况是与他本人的个性、气质和精神素质有着很大关系的;他一生基本只指挥德奥作品,对于其它国家的作曲家他几乎是从不过问的,在富于理性的德奥作品中,伯姆却真正找到了适合他个性发展的途径。
103
11
福雷钢琴、室内乐与合唱作品
福雷钢琴、室内乐与合唱作品
这套12CD合辑收录了法国作曲家福雷的部分作品,包括钢琴作品、室内乐作品、乐队与合唱作品及《安魂曲》。由Jean-Philippe Collard演奏钢琴、Augustin Dumay演奏小提琴、Michel Debost、Patricia Nagle演奏长笛、Parrenin Quartet担任弦乐四重奏、Michel Plasson指挥的图卢兹国立管弦乐团担任协奏。 加布里埃尔·福雷(Faure Gabriel,1845-1924年)法国著名作曲家和管风琴演奏家,在法国音乐历史上,福雷是跨越19世纪和20世纪的桥梁。由于福列在19世纪法国艺术歌曲乃至整个欧洲艺术歌曲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被后人誉为“法国的舒曼”。 以精致求纯净,由纯净求柔美,由柔美求高贵,这是福雷音乐的基本特征。他鄙视复杂的管弦乐技法,坚持在单纯中寻找丰富的表现效果,这是他热衷钢琴曲与歌曲创作,冷落管弦乐的主要原因。他的重要作品,其实首先是钢琴曲与歌曲,然后才是室内乐。他的室内乐,两首钢琴五重奏、两首钢琴四重奏、两首大提琴奏鸣曲、两首小提琴奏鸣曲及最后的一首钢琴三重奏与一首弦乐四重奏,其实构成了他创作的最高水准。这些室内乐,尤其晚期作品,结构之严谨,织体之精妙,在简朴中体现和声之丰富,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只不过曲高和寡,传播力不高,一些人才怀疑他在音乐史中的重要性。仔细分辨这些室内乐,其实依稀能感到,它们是福雷最喜欢的两种钢琴表现形式——船歌与夜曲,轻风清波荡漾和月色花影迷离,诗意与情趣扩容、推演、融合的结果。
115
161
哈恰图良芭蕾舞剧全本《加雅涅》
哈恰图良芭蕾舞剧全本《加雅涅》
这套专辑是杨颂格·卡奇泽指挥苏联广播电视交响乐团,演奏哈恰图良的芭蕾舞剧全本《加雅涅》(1957年版)。 阿拉姆·伊利奇·哈恰图良 (Aram Ilyich Khachaturian,1903-1978),出生于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前苏联作曲家、指挥家。他的创作汲取了故乡亚美尼亚的民间营养以及高加索地区的多民族传统音乐精华,音乐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浓郁的亚美尼亚情调,因而在二十世纪苏联乐坛独树一帜。另外,哈恰图良还受法国印象主义的影响,他的作品以热情、乐观、富于色彩、旋律丰富和高度的技巧性见长。 人们非常熟悉的那首热烈、狂放的《马刀舞曲》,便选自《加雅涅》。由于在很多年里欧洲音乐爱好者对哈恰图良的了解几乎仅限于此曲,很多人称他为“马刀舞曲先生”。 芭蕾舞剧《加雅涅》是1939年哈恰图良根据米高扬的建议,为亚美尼亚艺术节而创作的,原名为《幸福》。1942年,哈恰图良把剧情改写成描写在亚美尼亚边境集体农庄工作的年轻姑娘加雅涅的故事发表。同年12月9日此剧由苏联著名的舞蹈家阿妮西莫娃(Nina Anisimova)主演、由列宁格勒基洛夫模范歌舞剧院于彼尔姆首演。作曲家哈恰图良也因该剧的公演而获得当年的斯大林奖。 《加雅涅》这部舞剧的灵魂与活力集中体现在哈恰图良的音乐中。音乐最突出的一点是鲜明的民族特征,贯穿在全部作品中的民族民间音乐的音调、旋律、节奏,比哈恰图良以往的音乐作品更直接、更丰富、更生动。《加雅涅》舞剧音乐是民族音乐大聚会,令人耳目一新。其中库尔德人、格鲁吉亚人、乌克兰人、俄罗斯人等不同民族的民间歌舞,获得了广泛的展现,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源流荟萃,使舞剧的音乐色彩绚丽浓烈,充满了活力。哈恰图良运用了七首亚美尼亚的民歌、两首俄罗斯舞曲、一首乌克兰的戈帕克以及一首格鲁吉亚舞曲作为素材进行创作。
52
51
皮蕾丝《钢琴独奏录音全集》
皮蕾丝《钢琴独奏录音全集》
为了庆贺皮蕾丝70岁生日,DG公司发行了这套20CD合辑,收录了皮蕾丝的全部独奏录音,包括巴赫、贝多芬、舒伯特的作品,以及她最擅长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肖邦的夜曲。湖水般的清澈、诗人般的敏感,从皮蕾丝演奏的音乐里就能听出她的性格,不为名利所动,也并不积极扩充曲目。作为一个不常录音,现场演出也越来越少的艺术家,这套合辑对乐迷们而言非常珍贵。 皮蕾丝(Maria Joao Pires,1944-)葡萄牙女钢琴家。她的演奏,音色极美,又善于在节奏与分句处理上表现出细微的变化,其演奏的莫扎特、肖邦,都极具魅力。她和杜梅、王建一起,已形成室内乐的最佳搭档,其演绎的室内乐作品有一种清新的美感。 皮蕾丝在乐坛一开始就是凭着她音色优美、乐思纯净无瑕的莫扎特演奏受到瞩目。她和莫扎特的关连,或许只能以天赋来解释。因为她7岁的音乐会上就是弹奏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不过这还不是她最早举行的独奏会,因为身为神童的她,5岁就开了第一场独奏会。因为她有着这样惊人的禀赋,葡萄牙政府在她9岁时就颁发青年音乐家奖章给她。而因为她杰出的天份,家人也非常注意她的音乐修养,让她在里斯本音乐院毕业后,立刻前往德国慕尼黑音乐院,投入钢琴家恩格尔的门下。恩格尔的影响对皮蕾丝肯定是很大的,因为恩格尔本人就是专精维也纳古典乐派演奏风格的莫扎特名家,他也为华纳灌录了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和奏鸣曲全集的录音,是禀承维也纳钢琴学派的名家(恩格尔本人则是法国钢琴家科托的学生)。 皮蕾丝后来在1970年赢得布鲁赛尔为贝多芬诞生200周年纪念举行的贝多芬大赛首奖,也因此早期是以弹奏贝多芬闻名,同时在肖邦、巴赫和舒伯特(她为华纳录了许多舒伯特奏鸣曲)演奏上也相当受到好评,但后来她却因为灌录了一套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在欧洲也由法国华纳发行),成绩斐然而忽然被公认为莫扎特专家,这其实是她始料所未及的。但究其原因则不难了解,身为神童的皮蕾丝,早年在作曲上的训练给了她对音乐深入的认识,使她在演奏时不追求单纯的技巧为满足,而以探索音乐性灵层面为目标。她往往能从乐曲的结构去寻找乐曲的真义与美感方向,这也是为什么她会成为伟大莫扎特诠释者的原因,因为她所演奏的莫扎特,不仅仅有官能的美,还有一种结构上的平衡美。
16
224
朱利安·布里姆《古典吉他极品典藏》
朱利安·布里姆《古典吉他极品典藏》
这张专辑是吉他演奏家朱利安·布里姆的演奏录音精选,除了维瓦尔第、多兰和卡廷的4部作品外,均为西班牙和巴西作曲家的知名吉他作品。涵盖了布里姆自1959至1983年的唱片中的经典曲目,可以让你饱览大师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沧桑与辉煌。 值得一提的作品有:法拉的《磨坊主之舞》,热烈而富有感染力的扫弦使它成为一首非常流行的曲目。泰勒加的《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是脍制人口的小品,梦幻般的颤音对于布里姆来说简直是游刃有余。对吉他有革命性贡献的维拉-罗伯斯,其前奏曲深沉而带有大提琴的色彩。伊萨克·阿尔贝尼兹的西班牙题材作品是无数演奏家的保留曲目,甜美的《塞维丽亚》、激越的《阿斯图里亚斯》、明亮的《格拉那达》、辗转的《科尔多巴》,展现了西班牙各地的迷人风情。与伊萨克·阿尔贝尼兹同为钢琴家的恩里克·格拉那多斯,其作品也同样被改编为吉他曲,《西班牙组曲》的魅力长盛不衰。 最值得一提的是胡埃金·罗德里戈的《阿兰胡埃斯》吉他协奏曲。这个版本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杰出的几个版本之一。在约翰·伊里奥特·加迪那才华横溢的指挥棒下,布里姆与蒙托维尔第管弦乐团配合得天衣无缝,将这部协奏曲演绎得令听众如醉如痴。第一乐章的小快板从容不迫,铺陈得体又显豪情满胸。第二乐章柔板须在安静的氛围以中等偏大的音量放出。淙淙的琶音如思绪潺潺,令人柔肠百转。随着情绪逐渐热烈,忧郁被豪迈的情怀遣散,直至回肠荡气的三组扫弦,把内心的担忧和阴沉一扫而光。第三乐章把紧绷的感觉释放,明朗的音乐已经没有了第一乐章中对前途未卜的疑虑,吉他在柔和的弦乐衬托下,静静地结束全曲。
160
31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