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世界
73

听世界

全明星音乐台DJ菡子 带你《听世界》 橙讯电台 微信互动:minihudong 版权联络:0571-81506088
节目(78)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音湃工作室

音湃工作室

思想飘散,不知道该说点啥~
关注
美文先生
--
听美文先生,过美丽日子 主播weibo:Hi柯磊 wechat私人号:minihudong
科学有意思
533
科学有意思
创业时代
22
创业时代,载誉回归!~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梅纽因《拉罗·西班牙交响曲、圣-桑作品》
梅纽因《拉罗·西班牙交响曲、圣-桑作品》
这张专辑收录小提琴家梅纽因与古森斯指挥的爱乐管弦乐团合作,演奏拉罗《西班牙交响曲》、圣-桑《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哈瓦奈斯》。 拉罗《d小调西班牙交响曲》作品21,作于1873年。此曲是一部为小提琴与乐队而作的协奏曲。由于曲中所出现的奇特节奏、旋律,以及这些所描绘出来的浓厚的西班牙风格,所以拉罗才有意加上这个标题的。此曲不但在外表上有华丽的效果和迷人的情调,而且在内容上也颇具深度,不愧为拉罗的代表作。伟大的音乐家柴科夫斯基听了这部作品之后,曾评价道:“这是极为愉快、新鲜而又明朗的乐曲……他的期望并不在于深刻”。 圣-桑《引子与回旋随想曲》作品28,作于1863年,题献给小提琴大师萨拉萨蒂。此曲感情奔放,情绪大起大落。乐曲热烈奔放的阳刚之气与忧郁苍凉的凄婉情绪交织在一起,震撼人心,具有浓郁的西班牙风格,充满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小提琴的华丽技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它是圣-桑小型音乐作品里最流行的一首。 圣-桑《哈瓦奈斯》作品83,作于1887年,题献给萨拉萨蒂。此曲充满了浓郁的西班牙音乐风味,小提琴以明亮的情绪展开第一主题,旋律在歌唱性的起伏中,考验着演奏家慢板抒情的能力。这里取决于演奏家的理解,也许会听到模拟舞曲的优雅和节奏感。乐队的急奏引领了一个新的情绪,于快慢的强对比中,第一主题变化后呈现。在急奏插部的干预下,主题的发展始终走向略带忧伤的情绪,一种若即若离的气氛被揭示出来。在即将终结时,以定音鼓传达动机,小提琴表达深情的倾诉。第三部分,乐队先给予总结性的合奏,小提琴附和一遍以后,以滑音为标志,终于发起舞蹈气氛,释放一直压抑的欢快动机。但是很快,定音鼓伴着小提琴以较为宁静和眷恋的心绪走向结尾。
106
7
阿尔布雷希·迈耶《芦笛之歌》
阿尔布雷希·迈耶《芦笛之歌》
这张专辑是柏林爱乐乐团双簧管首席阿尔布雷希·迈耶的演奏录音,收录了六部作品,其中三部规模较庞大,除了舒曼的《浪漫曲》较为大众熟悉外,另外两位作曲家则鲜为人知。其中,赫佐根柏格的作品,近年来已经逐渐受到喜爱,因此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赫佐根柏格出生于一八四三年,在后世是因为音乐意念和勃拉姆斯相近而受到喜爱。但勃拉姆斯相当不欣赏他,据说是因为他娶了勃拉姆斯最喜欢的女弟子伊莉莎白的关系。不过到了晚年,勃拉姆斯也不得不承认,赫氏的音乐成就比其他人都高。赫氏热爱巴赫,组成的莱比锡巴哈爱乐协会全力振兴巴赫清唱剧演出。这首为法国号、双簧管与钢琴的三重奏编制非常奇特,是一八八九年的作品。 专辑中另一首《芦笛之歌》的作曲家柯鲁哈特是德国人,年纪较赫佐根柏格小四岁。他的作品风格正好和尊崇勃拉姆斯和巴赫的赫氏相反,是尊崇瓦格纳和李斯特的“新德国学派”。但他还是依照古典德国学派的奏鸣曲型式写了许多交响曲和室内乐作品,这让他更接近舒曼的乐风。这首为钢琴、双簧管与中提琴所写的幻想小品《芦笛之歌》,就很像舒曼为单簧管或大提琴所写的幻想小品。创作于一八七二年,作品是据雷瑙的诗作灵感所谱成,描写一名流浪者在森林和池塘之间游荡的故事。每个乐章前都引了雷瑙一段诗节:第一乐章是《日落》、第二乐章《微光落雨》、第三乐章是《来到夕阳森林小径旁的芦苇河岸》、第四乐章是《夏日黄昏时起了一场暴风雨》,终乐章则是《暴风雨后的平静,池塘一片风平浪静,月光皎洁,将苍白玫瑰织到芦苇叶上。》
26
15
布赫宾德《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
布赫宾德《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布赫宾德与哈农库特指挥的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勃拉姆斯的两部钢琴协奏曲。这是1998-1999年在阿姆斯特丹的现场演奏录音。布赫宾德的演奏追求简单的线条、不加雕琢的简约,展现了德奥音乐的正统诠释风格,哈农库特曾对他说:“你演奏的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有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声音。”通过这版演奏录音,布赫宾德的演奏功力受到全世界乐迷的肯定。 《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15,完成于1858年。起初是一首双钢琴变奏曲,之后有意改写成交响曲,最后却成为一首钢琴协奏曲。由于勃拉姆斯本人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同时又和天才女钢琴家克拉拉·舒曼相互商讨才写出这首协奏曲,所以此曲要求有相当高深的钢琴弹奏技巧。它以宏伟的构思和史诗般的概括性,反映着波涛澎湃的、憧憬式的遐想。 《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83,作于1881年。此曲具有勃拉姆斯所独有的沉着与厚重,同时又有他明朗、温柔的另一面。1878年春,勃拉姆斯到意大利旅行,这一南欧古国的风土人情给作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由此勃拉姆斯开始构思这首乐曲。1881年三月,作者再度访问意大利,这一次彻底唤起了他的灵感,于是回国后立刻伏案疾书,当年夏天便完成了此曲。实际上,此曲中的意大利风格并不明显,但无疑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堪称勃拉姆斯的代表作品之一。
51
7